孔明看毕,掷书于地而顿足曰:“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马谡问曰:“丞相何谓也?”孔明曰:“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岂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须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众将皆服。孔明急令来人回报曰:“若未举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则必败。”其人拜辞,归新城去了。
却说司马懿在宛城闲住,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乃仰天长叹。懿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晓兵书。当日侍立于侧,见懿长叹,乃问曰:“父亲何为长叹?”懿曰:“汝辈岂知大事耶?”司马师曰:“莫非叹魏主不用乎?”司马昭笑曰:“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言未已,忽报天使持节至。懿听诏毕,遂调宛城诸路军马。忽又报金城太守申仪家人,有机密事求见。懿唤入密室问之,其人细说孟达欲反之事。更有孟达心腹人李辅并达外甥邓贤,随状出首。司马懿听毕,以手加额曰:“此乃皇上齐天之洪福也!诸葛亮兵在祁山,杀得内外人皆胆落;今天子不得已而幸长安,若旦夕不用吾时,孟达一举,两京休矣!此贼必通谋诸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长子司马师曰:“父亲可急写表申奏天子。”懿曰:“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即传令教人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一面令参军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梁畿先行,懿随后发兵。行了二日,山坡下转出一军,乃是右将军徐晃。晃下马见懿,说:“天子驾到长安,亲拒蜀兵,今都督何往?”懿低言曰:“今孟达造反,吾去擒之耳。”晃曰:“某愿为先锋。”懿大喜,合兵一处。徐晃为前部,懿在中军,二子押后。又行了二日,前军哨马捉住孟达心腹人,搜出孔明回书,来见司马懿。懿曰:“吾不杀汝,汝从头细说。”其人只得将孔明、孟达往复之事,一一告说。懿看了孔明回书,大惊曰:“世间能者所见皆同。吾机先被孔明识破。幸得天子有福,获此消息:孟达今无能为矣。”遂星夜催军前行。
诗句
孔明看毕,掷书于地而顿足曰:“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
译文
诸葛亮看完之后,把书信丢在地上,然后跺脚说:“孟达必定死在司马懿的手里。”
注释
- 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和发明家。
- 掷书于地:将书扔在地上的动作,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失望或愤怒。
- 顿足:跺脚,表示极度的愤怒或失望。
- 孟达: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 司马懿:即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
- 兵法云: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战略战术理论之一。
- 逢寇即除:遇到敌人就消灭。
- 奏闻:向皇帝报告。
- 若未举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如果还没有开始行动,千万不要让同僚知道。
- 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 齐天之洪福:指天子的恩泽。
- 祁山:地名,位于今中国甘肃省南部。
- 杀得内外人皆胆落:使内外的人都感到震惊恐惧。
- 天子驾到长安:天子的车驾已经到达长安。
- 亲拒蜀兵:亲自抵御蜀国的兵力。
- 都督:将军。这里指司马懿。
- 右将军:高级军官的称号。
- 徐晃:东汉末年名将,字子昌,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官至太尉,谥号“武侯”。
- 先锋:军队中的前锋部队。
- 机先:事先,预先。
- 获此消息:获得这个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三国时期著名战争场面的诗篇。诗人以诸葛亮的视角描述了他看到孟达被司马懿擒拿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孟达命运的关注和对司马懿能力的钦佩。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当时战争中的紧张氛围和战争的残酷性。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和战争场景,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