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即传令起大兵追之。方出寨门,忽又疑虑曰:“孔明善会六丁六甲之法,今见我久不出战,故以此术诈死,诱我出耳。今若追之,必中其计。”遂复勒马回寨不出,只令夏侯霸暗引数十骑,往五丈原山僻哨探消息。
却说魏延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延大喜曰:“如应公言,当有重谢!”直辞去,行不数里,正遇尚书费祎。祎问何来。直曰:“适至魏文长营中,文长梦头生角,令我决其吉凶。此本非吉兆,但恐直言见怪,因以麒麟苍龙解之。”祎曰:“足下何以知非吉兆?”直曰:“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祎曰:“君且勿泄漏。”直别去。费祎至魏延寨中,屏退左右,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祎曰:“丞相遗令,教且暂退,不可有违。”延怒曰:“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祎曰:“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延依其言。
译文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中,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其遗命姜维和杨仪严守军令不得举哀,依法成殓。同时,魏延断后,退守各营寨。司马懿观天象,认为孔明诈死引自己出战,但最终决定不追。与此同时,在魏延梦中出现二角预示吉祥,而费祎则提醒其注意头上的“用”字,预示凶兆。
解析
诗句释义:
- 第一句:”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描述了夜晚的情景,表达了天地间的愁苦与孔明逝世时的凄凉景象。
- 第二句:”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描绘了姜维和杨仪遵从孔明遗命的行为及他们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 第三句:”又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 描述了司马懿通过观察星辰来确认消息的过程,以及他对此的反应。
- 第四句:”懿惊喜曰:‘孔明死矣!’” 显示了司马懿对于发现的消息感到惊讶和喜悦。
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决策过程。诸葛亮的逝世给整个局势带来了重大影响,而司马懿的谨慎和诸葛亮的预见性也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关键因素。这些描写增加了故事的历史感和戏剧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