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唤许仪至帐下,责之曰:“汝为先锋,理合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专一修理桥梁道路,以便行军。吾方才到桥上,陷住马蹄,几乎堕桥;若非荀恺,吾已被杀矣!汝既违军令,当按军法!”叱左右推出斩之。诸将告曰:“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会怒曰:“军法不明,何以令众?”遂令斩首示众。诸将无不骇然。时蜀将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见魏兵势大,不敢出战,只闭门自守。钟会下令曰:“兵贵神速,不可少停。”乃令前军李辅围乐城,护军荀恺围汉城,自引大军取阳安关。守关蜀将傅佥与副将蒋舒商议战守之策,舒曰:“魏兵甚众,势不可当,不如坚守为上。”佥曰:“不然。魏兵远来,必然疲困,虽多不足惧。我等若不下关战时,汉、乐二城休矣。”蒋舒默然不答。忽报魏兵大队已至关前,蒋、傅二人至关上视之。钟会扬鞭大叫曰:“吾今统十万之众到此,如早早出降,各依品级升用;如执迷不降,打破关隘,玉石俱焚!”傅佥大怒,令蒋舒把关,自引三千兵杀下关来。钟会便走,魏兵尽退。佥乘势追之,魏兵复合。佥欲退入关时,关上已竖起魏家旗号,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魏兵四面合来,将傅佥围在垓心。佥左冲右突,往来死战,不能得脱;所领蜀兵,十伤八九。佥乃仰天叹曰:“吾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乃复拍马冲杀,身被数枪,血盈袍铠;坐下马倒,佥自刎而死。后人有诗叹曰:“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诗句:
- “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 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描绘了钟会率军分兵进攻汉中,而诸葛亮则在定军山显示神威,击败钟会的大军。此句通过历史事件,展现了两位英雄的英勇和智谋,同时也预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
译文:
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
赏析:
- 诗句解读:
- “钟会分兵汉中道”描述了钟会将军力分散到汉中地区进行攻略的行动。钟会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后来成为魏国的重要将领。在《三国演义》中,钟会因其野心勃勃和善于用兵而闻名。这句话反映了他对汉中的军事行动,意图一举拿下汉中,切断蜀汉的后路,以便于进一步的进攻。
- “武侯显圣定军山”则提到了诸葛亮,即刘备的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军事才能著称。《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他在战场上的神机妙算。这句话意味着诸葛亮在定军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神威,成功击败了钟会的军队。
- 历史意义:
-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蜀、魏两大势力的战略布局,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动态。钟会与诸葛亮之间的对抗,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较量,更是政治策略和国家利益的较量。
- 从战略角度分析,钟会分兵汉中道显示了其对蜀地重视的程度以及对诸葛亮的忌惮。这种战术选择体现了他企图通过分割蜀汉的力量来削弱其防御。
- 文学价值:
-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通过生动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更是通过对人物性格和事件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 诗中的诸葛亮形象被塑造为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勇力的智者,他的神威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这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 文化影响:
-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浓缩成一首富有力量和美感的诗句,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的同时,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这首诗也被广泛引用于各类文学作品和教育材料中,成为研究三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