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鸟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个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诗句:

水浒传 · 第十六回 ·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译文:
在松树林边,杨志正忙碌地争论着,突然对面那群贩卖枣子的客人走了出来,问道:“你们在做什么?”挑酒的那个汉子回答:“我带着这桶酒从山中经过,热了便在这里歇息。他们几个想要买点尝尝,但我并未卖给他们。有个客人说这酒里有毒。真是好笑!”那些客人回应道:“我们以为是坏人出来了,原来是这样。说出来也不打紧。我们倒要买一桶喝。既然他们怀疑,就卖给我们吧。”那汉子说:“不卖,不卖!”那七位客人说:“你这人不懂事,我们并没有指责你。你只是要去村里卖,一样可以还钱。就算是卖给我们也无妨。看你没在意地给了我们茶汤,又救了我们的口渴。”那汉子说:“卖一桶给我们也没关系,只是被他们说得不太好。又没有碗瓢来装。”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太认真了,就说了‘不紧张’。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拿出两个椰瓢,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七个人站在桶边,打开了桶盖,轮流品尝着酒和枣子。不一会儿,一桶酒都喝完了。七个客人问:“刚才没问你要多少价钱?”那汉回答说:“我不告诉你价格,五贯就是一桶,十贯是一担。”七个客人说:“五贯就依了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那汉说:“算了,已经定好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给了他,另一个客人就去揭开桶盖,舀了一瓢酒吃了起来。那汉子去夺时,那个客人手拿半瓢酒,跑进了松林里,那人追了过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瓢,便向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子看见后,抢过来劈手夺走,将酒倒在桶里,盖上桶盖,把瓢扔到地上,嘴里说道:“你这个客人真是不讲理!戴着头面的人,怎么也要这样闹腾?”

注释:

  • 松树边:指的是一个场景背景,即人物活动发生在一棵松树旁边的环境。
  • 做定的价钱:表示之前双方已经达成了某种协议或交易的价格。
  • 戴头识脸:形容某人熟悉或了解情况,通常带有贬义,表示这个人善于钻营或擅长操纵。
  • 啰唣:这里的意思是吵闹、无理取闹。
  • 口里说道:指的是说话时的动作或方式,强调说话者在言语表达中的自信或强硬态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生动的交易场景,展现了人性中贪婪与机智的一面。诗中通过对话形式表现了人物间的冲突和心理活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角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个人行为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