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人领了公文,来到宋家村宋太公庄上。太公出来迎接,至草厅上坐定。公人将出文书,递与太公看了。宋太公道:“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老汉也怕他做出事来,连累不便,因此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老汉取来教上下看。”众公人都是和宋江好的,明知道这个是预先开的门路,苦死不肯做冤家。众人回说道:“太公既有执凭,把将来我们看,抄去县里回话。”太公随即宰杀些鸡鹅,置酒管待了众人,赍发了十数两银子,取出执凭公文,教他众人抄了。众公人相辞了宋太公,自回县去回知县的话,说道:“宋太公三年前出了宋江的籍,告了执凭文帖。见有抄白在此,难以勾捉。”知县又是要出脱宋江的,便道:“既有执凭公文,他又别无亲族,可以出一千贯赏钱,行移诸处海捕捉拿便了。”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的第二十二回,主题涉及宋太公与宋江的关系以及公人和知县的态度。下面是逐句释义及其英文翻译:
诗句:
- “公人领了公文,来到宋家村宋太公庄上” - 公人(官府的差役)接到公文后前往宋家的庄院。
- “太公出来迎接,至草厅上坐定” - 宋太公出来亲自迎接并让公人到草席的厅堂里坐下。
- “将出文书,递与太公看了” - 公人拿出文件递给宋太公让他阅读。
- “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 - 宋太公祖辈世代务农,现在守护着这片田地。
- “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 - 宋太公的儿子宋江从小不孝,不愿过正常的生活。
- “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 - 宋江想要去当官员,但遭到宋太公的反对和劝阻。
- “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 - 因为宋江的不孝顺,宋太公在县里的官长那里告了他忤逆之罪。
- “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 - 宋太公将宋江从户籍中剔除,不再计算在他的户口之内。
- “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 - 宋江在县里居住,而宋太公和儿子宋清则在荒僻的村庄里耕作农田生活。
- “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 - 宋江和宋太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干涉。
- “老汉也怕他做出事来,连累不便” - 宋太公害怕若因宋江惹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 “因此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 - 宋太公在前一个官员手中申请了一张逮捕宋江的执凭文帖,作为证明。
- “老汉取来教上下看” - 宋太公取出执凭文帖给公人看。
- “众公人都是和宋江好的” - 这些公人都和宋江关系良好。
- “明知道这个是预先开的门路,苦死不肯做冤家” - 他们明白这份执凭是预先安排好的,因此坚决不愿意成为冤家。
- “众公人相辞了宋太公,自回县去回知县的话” - 公人们向宋太公告别,然后各自回去向知县报告情况。
- “说道:“宋太公三年前出了宋江的籍,告了执凭文帖” - 他们说宋太公在三年前已经将宋江的户籍注销,并且有执凭文帖作为证据。
- “见有抄白在此,难以勾捉” - 知县看到有这样的文书和抄录副本,认为很难再找到宋江。
- “既有执凭公文,他又别无亲族,可以出一千贯赏钱,行移诸处海捕捉拿便了” - 既然有了执凭公文,又没有他的亲属可以帮助他逃脱,知县建议悬赏一千贯钱,让各地的官员帮忙抓捕他。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宋太公、公人和知县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家族成员的管束与追捕。宋太公为了保护儿子宋江免受牵连,不惜采取法律手段消除他的户籍。同时,公人和知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自私。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具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司法制度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