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道:“宋江实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与老身做主,去拿宋江?”知县喝道:“他父亲已自三年前告了他忤逆在官,出了他籍,见有执凭公文存照,如何拿得他父亲兄弟来比捕?”阎婆告道:“相公,谁不知道他叫做孝义黑三郎!这执凭是个假的,只是相公做主则个。”知县道:“胡说!前官手里押的印信公文,如何是假的!”阎婆在厅下叫屈叫苦,哽哽咽咽地假哭,告相公道:“人命大如天,若不肯与老身做主时,只得去州里告状。只是我女儿死得甚苦!”那张三又上厅来替他禀道:“相公不与他行移拿人时,这阎婆上司去告状,倒是利害。详议得本县有弊,倘或来提问时,小吏难去回话。”知县情知有理,只得押了一纸公文,便差朱仝、雷横二都头当厅发落:“你等可带多人,去宋家村宋大户庄上,搜捉犯人宋江来。”
这首诗出自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二十二回。诗中的诗句描述了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的故事。
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 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道:“宋江实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与老身做主,去拿宋江?”知县喝道:“他父亲已自三年前告了他忤逆在官,出了他籍,见有执凭公文存照,如何拿得他父亲兄弟来比捕?”(阎婆再次挑拨,指责宋江隐藏在家中,不让他出来做官。而知县则认为,宋江的父亲已经控告他忤逆,把他从户籍中剔除,并出示了公文,说明他已经没有家可归了。)
- 阎婆告道:“相公,谁不知道他叫做孝义黑三郎!这执凭是个假的,只是相公做主则个。”知县道:“胡说!前官手里押的印信公文,如何是假的!”(阎婆向知县告状,称自己不知道宋江的真实姓名,但坚信他是“孝义黑三郎”。她认为执凭公文是伪造的,只有知县能做决定。)
- 知县情知有理,只得押了一纸公文,便差朱仝、雷横二都头当厅发落:“你等可带多人,去宋家村宋大户庄上,搜捉犯人宋江来。”(知县意识到阎婆是在诬陷宋江,于是只好签署公文,命令朱仝和雷横带领手下人马,到宋家村去捉拿宋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阎婆为了女儿的名誉和利益,不断诬陷宋江,试图将他置于死地。而知县则因为对案件的了解和公正的判断,被迫采取行动。整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人性的贪婪。
这首诗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官府对于民间矛盾的处理往往受到地方势力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偏袒或压制一方。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官员的贪腐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