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晴明的好,天和气朗,月白风清。宋江、卢俊义为首,吴用与众头领为次拈香,公孙胜作高功,主行斋事,关发一应文书符命,不在话下。当日醮筵,但见:
香腾瑞霭,花簇锦屏。一千条画烛流光,数百盏银灯散彩。对对高张羽盖,重重密布幢幡。风清三界步虚声,月冷九天垂沆瀣。金钟撞处,高功表进奏虚皇;玉佩鸣时,都讲登坛朝玉帝。绛绡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交加。监坛神将狰狞,直日功曹勇猛。道士齐宣宝忏,上瑶台酌水献花;真人密诵灵章,按法剑踏罡布斗。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
当日公孙胜与那四十八员道众,都在忠义堂上做醮,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满散。宋江要求上天报应,特教公孙胜专拜青词,奏闻天帝,每日三朝。却好至第七日三更时分,公孙胜在虚皇坛第一层,众道士在第二层,宋江等众头领在第三层,众小头目并将校都在坛下,众皆恳求上苍,务要拜求报应。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众人看时,直竖金盘,两头尖,中间阔,又唤做天门开,又唤做天眼开。里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攒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时天眼已合,众道士下坛来。宋江随即叫人将铁锹锄头掘开泥土,跟寻火块。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有诗为证:
诗句:
- 香腾瑞霭,花簇锦屏。一千条画烛流光,数百盏银灯散彩。对对高张羽盖,重重密布幢幡。风清三界步虚声,月冷九天垂沆瀣。金钟撞处,高功表进奏虚皇;玉佩鸣时,都讲登坛朝玉帝。绛绡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交加。监坛神将狰狞,直日功曹勇猛。道士齐宣宝忏,上瑶台酌水献花;真人密诵灵章,按法剑踏罡布斗。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
译文:
在晴朗的天气中,天和气朗,月光皎洁,清风徐来。宋江、卢俊义为首,吴用和其他头领为次位,公孙胜作为主行斋事的高功,关发所有文书符命。当日举行的醮筵非常盛大,只见:香炉中香烟缭绕,花丛中锦屏如织。一千条画烛流光溢彩,数百盏银灯发出灿烂光辉。高高悬挂着羽盖,密集分布着幢幡。夜晚微风轻扫三界,月夜寒冷九天垂下甘露。金钟敲响时,高功向天报告;玉佩响起时,都讲登上坛台朝拜玉帝。穿着绛红色的官袍的官员们星辰般耀眼夺目,戴着华丽的金色和黑色相间桂冠。监坛的神将显得狰狞可怖,直日功曹勇猛威猛。道士们共同诵读宝忏文,走上瑶台洒水献花;真人密诵着灵丹妙咒,按照法术持剑舞动,布成各种阵势。青龙隐隐出现在黄道之上,白鹤翩翩飞舞至紫宸之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道教醮礼场景,充满了神秘与庄严的氛围。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详尽的描述,展现了道教仪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人通过对醮坛布置的精细描写,营造了一个神圣而庄重的空间环境。从“香腾瑞霭,花簇锦屏”开始,便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接着,“一千条画烛流光”,不仅体现了醮坛的华丽与富丽堂皇,更暗示了仪式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诗中对醮坛上的各类人物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从“公孙胜作高功”开始,引出了醮坛的主要参与者——高功、都讲等道士,以及他们各自的角色和职责。这些角色虽然各司其职,但共同构成了醮坛的核心力量,是完成醮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中的“青龙”、“白鹤”等元素,不仅增添了醮坛的神秘色彩,还寓意着醮坛所追求的超凡脱俗的境界。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整个醮坛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诗中的结句“金钟撞处,高功表进奏虚皇;玉佩鸣时,都讲登坛朝玉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醮坛仪式的赞美与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将醮坛的场景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那一份庄严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