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宋江请太尉上轿,开读诏书。四五次才请得上轿。牵过两匹马来与张干办、李虞候骑,这两个男女,不知身已多大,装煞臭幺。宋江央及得上马行了,令众人大吹大擂,迎上三关来。宋江等一百余个头领都跟在后面,直迎至忠义堂前,一齐下马,请太尉上堂。正面放着御酒、诏匣,陈太尉、张干办、李虞候立在左边,萧让、裴宣立在右边。宋江叫点众头领时,一百七人,于内单只不见了李逵。此时是四月间天气,都穿夹罗战袄,跪在堂上,拱听开读。陈太尉于诏书匣内取出诏书,度与萧让。裴宣赞礼,众将拜罢。萧让展开诏书,高声读道:
“制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五帝凭礼乐而有封疆,三皇用杀伐而定天下。事从顺逆,人有贤愚。朕承祖宗之大业,开日月之光辉,普天率土,罔不臣伏。近为宋江等辈,啸聚山林,劫掳郡邑。本欲用彰天讨,诚恐劳我生民。今差太尉陈宗善前来招安。诏书到日,即将应有钱粮、军器,马匹、船只,目下纳官,拆毁巢穴,率领赴京,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诗句
水浒传 · 第七十五回 ·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当日宋江请太尉上轿,开读诏书。四五次才请得上轿。牵过两匹马来与张干办、李虞候骑,这两个男女,不知身已多大,装煞臭幺。宋江央及得上马行了,令众人大吹大擂,迎上三关来。宋江等一百余个头领都跟在后面,直迎至忠义堂前,一齐下马,请太尉上堂。正面放着御酒、诏匣,陈太尉、张干办、李虞候立在左边,萧让、裴宣立在右边。宋江叫点众头领时,一百七人,于内单只不见了李逵。此时是四月间天气,都穿夹罗战袄,跪在堂上,拱听开读。陈太尉于诏书匣内取出诏书,度与萧让。裴宣赞礼,众将拜罢。萧让展开诏书,高声读道:
译文
当年宋江邀请太尉上轿,开始宣读皇帝的诏书。他费了四五次的努力才请得上去。他牵出了两匹马交给张干办和李虞候骑乘,这两个男人女人,不知道他们有多大年纪,装得像是个小孩。宋江请求让他们骑马前行,然后众人敲锣打鼓地迎接他们经过三关。宋江和他的一百一十七个手下都在后面跟随,一直到达忠义堂前。然后他们一起下了马,请太尉进入堂上。在堂上放着御酒和诏书,陈太尉、张干办、李虞候站在左边,萧让和裴宣站在右边。宋江让大家一起数头领的数量,总共有一百零七个头领,但唯独李逵不见了。当时是四月的时节,所有的人都穿着夹罗战袄,跪在堂上,等待宣读诏书。陈太尉从诏书匣里拿出诏书,交给了萧让。裴宣负责行礼,所有的头领都跪下接受了命令。萧让打开诏书,大声朗读道:“制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五帝凭礼乐而有封疆,三皇用杀伐而定天下。事从顺逆,人有贤愚。朕承祖宗之大业,开日月之光辉,普天率土,罔不臣伏。近为宋江等辈,啸聚山林,劫掳郡邑。本欲用彰天讨,诚恐劳我生民。今差太尉陈宗善前来招安。诏书到日,即将应有钱粮、军器,马匹、船只,目下纳官,拆毁巢穴,率领赴京,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注释
- 诗句:当日宋江请太尉上轿,开读诏书。(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宋江为了宣读诏书而努力的场景。
- 诗句:四五次才请得上轿。(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宋江在多次尝试之后才成功请到了太尉上轿。
- 诗句:牵过两匹马来与张干办、李虞候骑。(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宋江为了安全起见,特意牵来了两匹马给张干办和李虞候骑乘。
- 诗句:两个男女,不知身已多大,装煞臭幺。(解释)这句话讽刺了那些装成小孩模样的男子女子,实际上可能是成年男性。
- 诗句:宋江央及得上马行了。(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宋江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骑马前行,不得不亲自上马。
- 诗句:令众人大吹大擂,迎上三关来。(解释)这句话描绘了宋江为了让自己的队伍通过三关,而进行的大张旗鼓的准备行动。
- 诗句:宋江等一百余个头领都跟在后面。(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宋江及其手下一百多名头领的跟随情况。
- 诗句:四十日不见李逵。(解释)这句话表示自从李逵失踪后已经过去了四十天。
- 诗句:五月间天气,都穿夹罗战袄。(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士兵们的着装。
- 诗句:跪听开读。(解释)这句话表明所有人都在跪着的姿势中倾听诏书的宣读。
- 诗句:陈太尉于诏书匣内取出诏书,度与萧让。(解释)这句话说明了陈太尉如何从诏书匣中取出诏书并交给萧让。
- 诗句:裴宣赞礼,众将拜罢。(解释)这句话说明了裴宣负责进行礼仪仪式,所有将领都向他表示了尊重并进行了行礼。
- 诗句:萧让展开诏书,高声读道。(解释)这句话描绘了萧让在公开场合宣读诏书的情景。
- 诗句:制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五帝凭礼乐而有封疆,三皇用杀伐而定天下。(解释)这句话是对皇帝诏书内容的总结性描述。
- 诗句:事从顺逆,人有贤愚。(解释)这句话强调了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者的智慧以及民众的贤愚。
- 诗句:朕承祖宗之大业,开日月之光辉,普天率土,罔不臣伏。(解释)这句话表达了皇帝对祖先事业的继承以及对国家的治理理念。
- 诗句:近为宋江等辈,啸聚山林,劫掳郡邑。(解释)这句话揭示了宋江等人聚集在山林之中的原因以及他们的行为。
- 诗句:本欲用彰天讨,诚恐劳我生民。(解释)这句话反映了政府对于民间被害者的同情以及对于讨伐的行动的考虑。
- 诗句:今差太尉陈宗善前来招安。(解释)这句话说明了朝廷派遣陈宗善前来进行招安的目的。
- 诗句:诏书到日,即将应有钱粮、军器,马匹、船只,目下纳官,拆毁巢穴,率领赴京,原免本罪。(解释)这句话详细说明了招安的条件和政策。
- 诗句: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如果违反诏令的话,将会面临严厉的惩罚。
- 诗句:故兹诏示,想宜知悉。(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皇帝诏书的重要性和理解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