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国主臣耶律辉顿首顿首百拜上言:臣生居朔漠,长在番邦。不通圣贤之大经,罔究纲常之大礼。诈文伪武,左右多狼心狗行之徒;好赂贪财,前后悉鼠目獐头之辈。小臣昏昧,屯众猖狂。侵犯疆封,以致天兵而讨罪;妄驱士马,动劳王室以兴师。量蝼蚁安足以撼泰山,想众水必然归于大海。念臣等虽守数座之荒城,应无半年之积蓄。今特遣使臣褚坚,冒干天威,纳土请罪。倘蒙圣上怜悯蕞尔之微生,不废祖宗之遗业,是以铭心刻骨,沥胆披肝,永为戎狄之番邦,实作天朝之屏翰。老老幼幼,真获再生;子子孙孙,久远感戴。进纳岁币,誓不敢违。臣等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上表以闻。

宣和四年冬月 日,大辽国主臣耶律辉表。”

徽宗天子御览表文已毕,阶下群臣称善。天子命取御酒以赐来使。丞相褚坚等便取金帛岁币,进在朝前。天子命宝藏库收讫,仍另纳下每年岁币牛马等物。天子回赐段匹表里,光禄寺赐宴。敕令丞相褚坚等先回。”待寡人差官,自来降诏。”褚坚等谢恩,拜辞天子出朝,且归馆驿。是日朝散,褚坚又令人再于各官门下,重打关节。蔡京力许:“令丞相自回,都在我等四人身上。”褚坚谢了太师,自回辽国去了。

诗句及译文对照#### 水浒传·第八十九回·宋公明破阵成功宿太尉颁恩降诏

原文: “大辽国主臣耶律辉顿首顿首百拜上言:臣生居朔漠,长在番邦。不通圣贤之大经,罔究纲常之大礼。诈文伪武,左右多狼心狗行之徒;好赂贪财,前后悉鼠目獐头之辈。小臣昏昧,屯众猖狂。侵犯疆封,以致天兵而讨罪;妄驱士马,动劳王室以兴师。量蝼蚁安足以撼泰山,想众水必然归于大海。念臣等虽守数座之荒城,应无半年之积蓄。今特遣使臣褚坚,冒干天威,纳土请罪。倘蒙圣上怜悯蕞尔之微生,不废祖宗之遗业,是以铭心刻骨,沥胆披肝,永为戎狄之番邦,实作天朝之屏翰。老老幼幼,真获再生;子子孙孙,久远感戴。进纳岁币,誓不敢违。臣等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译文:
“大辽国主臣耶律辉向皇帝陛下恭敬地磕头一百次,并附上奏文说:“我生于北方的沙漠,长大在异域。对圣人的大道理和纲常的大礼节一窍不通,左右都是心怀叵测、行为不端的人。我愚昧不明事理,却率领军队肆意妄为地侵扰边疆,因此招来了朝廷的讨伐。我胡乱驱使士兵,让国家疲于奔命。我自知如蝼蚁般渺小,怎敢去动摇泰山?我明白,所有的河流最终都会汇入大海。想到我们这些只知守卫几座荒城的辽国人,恐怕连半年的积蓄都没有了。现在特地派遣使臣褚坚,冒着皇上的威严,请求归顺投降。如果皇上能体恤我们的微薄力量,不废除祖宗的基业,我们誓死铭记这份恩情,愿永远作为边疆的屏障。让我们的百姓得以重获新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感激皇恩。”

注释:

  1. “大辽国”:指的是位于中国北部的辽国,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一个强藩。
  2. “臣生居朔漠,长在番邦”:表明耶律辉出生于北方的沙漠地区,成年后生活在海外,远离中原文化。
  3. “通圣贤之大经,罔究纲常之大礼”:表达了耶律辉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对儒家经典和伦理道德缺乏了解和认识。
  4. “诈文伪武”:形容耶律辉及其追随者行事狡诈,外表文饰但内心虚伪。
  5. “左右”:指身边的人,这里指耶律辉身边的亲信和手下。
  6. “好赂贪财”:指贪图钱财,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
  7. “臣等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表示耶律辉等人因恐惧而感到极度不安和紧张。
  8. “宣和四年冬月日”:标明这个奏文是在宣和四年冬天所写,具体时间为冬月初五。
  9. “大辽国主臣耶律辉表”:表明这是大辽国的使者耶律辉呈递给皇帝的表文。

赏析:

这段奏文反映了耶律辉对于自己国家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的畏惧和忠诚。他试图通过表达自己国家的弱小来求得宋朝的同情,但同时也表现出对祖宗基业的维护以及对宋朝皇帝的敬畏之情。整个奏文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也有对过去传统的尊重和对将来希望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