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卢俊义两个,在马上欢喜,并马而行。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一个汉子,手里登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见了,却不识的。使军士唤那汉子问道:“此是何物?”那汉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牵动,自然有声。”宋江乃作诗一首:

“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处谩徒劳。”

宋江在马上与卢俊义笑道:“这胡敲正比着我和你。空有冲天的本事,无人提挈,何能振响。”叫左右取些碎银,赏了调胡敲的自去。两个并马闲话。宋江余意不尽,在马上再作诗一首:

“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若是无人提挈处,到头终久没声名。”

卢俊义道:“兄长何故发此言?据我等胸中学识,不在古今名将之下。如无本事,枉自有人提挈,亦作何用。”宋江道:“贤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卢俊义自觉失言,不敢回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浏览全诗,把握全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注解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行简要的赏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应抓住关键词,注意其修饰语、修饰词。“胡敲”是“打击乐器”,这里指打击乐器。“巧棒”也是“打击乐器”,这里指打击乐器。因此,第一句中的“巧棒”是指打击乐器“鼓”,第二句中的“巧棒”是指打击乐器“锣”。
【答案】
译文:
声音低了又升高,响亮的声音直冲云霄。虽然手中拿着鼓槌(敲击)敲打,但没有人提携它,那也白费力。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宋江与卢俊义在燕青的帮助下,通过击鼓鸣金的方法成功地将敌人诱入伏击圈,从而取得了胜利的情景。
第一句“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写战场上鼓声由低沉到激昂,声音高亢激越,响彻天际,表现了鼓声的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第二句“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处谩徒劳”,写战场上鼓声虽然气势磅礴,但是没有指挥者去指挥,那么这鼓声也就成了无用的虚张声势了。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战场的紧张气氛,也写出了鼓手的辛酸和无奈。
第三、四句“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写宋江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的声名,离不开宿太尉的保奏。如果没有宿太尉的保奏,自己又如何能得到天子的重用呢?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宿太尉对宋江的保奏之功,也表达了宋江的感激之情。
第五、六句“贤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这是宋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宿太尉的保奏,自己也不会被天子所重用,也就没有自己的声名了。这两句诗既是对宿太尉的感激之情,也表现了宋江对自己的要求和反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