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曰:“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曰:“存养个甚?”
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
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
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曰:“只是主一。”
“如何是主一?”
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诗句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译文
梁日孚询问:“关于‘居敬’和‘穷理’两者,先生认为是一回事吗?”
注释
- 梁日孚:一位门人的名字。
- 问:提问或询问的意思。
- 居敬:保持专注和尊敬的态度。
- 穷理:深入理解事物的原理。
- 先生:指王阳明(王守仁)。
- 是一事:认为两者是同一事务的不同方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即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则意味着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仅要理解事物的原理,还要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原理。梁日孚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王阳明思想的一个挑战,试图将“居敬”和“穷理”分开看待,这与王阳明的观点相违背。王阳明的回答表明,这两者都是实现内心平静和道德修养的方法,而不是两个独立的任务。通过这样的问答,王阳明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