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寺,钱武肃王之故苑也。地产灵芝,舍以为寺。至宋而规制浸宏,高、孝两朝四临幸焉。内有浮碧轩、依光堂,为新进士题名之所。元末毁,明永乐初僧竺源再造,万历二十二年重修。余幼时至其中看牡丹,干高丈余,而花蕊烂熳,开至数千余朵,湖中夸为盛事。寺畔有显应观,高宗以祀崔府君也。崔名子玉,唐贞观间为磁州鉴阳令,有异政,民生祠之,既卒,为神。高宗为康王时,避金兵,走钜鹿,马毙,冒雨独行,路值三岐,莫知所往。忽有白马在道,?驭乘之,驰至崔祠,马忽不见。但见祠马赭汗如雨,遂避宿祠中。梦神以杖击地,促其行。趋出门,马复在户,乘至斜桥,会耿仲南来迎,策马过涧,见水即化。视之,乃崔府君祠中泥马也。及即位,立祠报德,累朝崇奉异常。六月六日是其生辰,游人阗塞。

《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灵芝寺》

西湖梦寻,是一部由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散文作品集。全书以杭州及其周边地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景、历史遗迹以及人文景观。其中,“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灵芝寺”作为其中的一章,记录了灵芝寺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以及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的故事。下面将对该诗进行逐句释义:

  1. 诗句解读
  • “灵芝寺,钱武肃王之故苑也。” 这句描述了灵芝寺的历史背景,它是南宋时期钱武肃王的故园,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 “地产灵芝,舍以为寺。” 这句话揭示了灵芝在当地人心中的特殊意义,将其作为寺庙的基石,体现了人们对灵芝的崇拜和信仰。
  • “至宋而规制浸宏,高、孝两朝四临幸焉。” 描述了宋朝时期灵芝寺的发展和兴盛,高、孝两朝皇帝曾多次莅临此地,反映了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 “内有浮碧轩、依光堂,为新进士题名之所。” 这句话提到了灵芝寺内的建筑特色和功能,特别是浮碧轩和依光堂,它们是新进士们题名的地方,展示了书院文化的繁荣。
  • “元末毁,明永乐初僧竺源再造,万历二十二年重修。” 描述了灵芝寺在元末的毁坏和明初的重建过程,以及万历二十二年的再次修缮,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寺庙的坚韧不拔。
  1. 翻译
  • “灵芝寺,钱武肃王之故苑也。地产灵芝,舍以为寺。” 译为:“灵芝寺是南宋时期钱武肃王的旧地,以种植灵芝而得名。人们为了供奉灵芝而建此寺。”
  • “至宋而规制浸宏,高、孝两朝四临幸焉。” 译为:“到了宋朝,灵芝寺的规模逐渐扩大,高、孝两朝皇帝都曾亲临此地。”
  • “内有浮碧轩、依光堂,为新进士题名之所。” 译为:“寺内设有浮碧轩和依光堂,是新进士在这里题名的地方。”
  • “元末毁,明永乐初僧竺源再造,万历二十二年重修。” 译为:“元末时,灵芝寺被毁,明代初期僧人竺源对其进行重建,万历二十二年再次修复。”
  1. 赏析
  • 灵芝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杭州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
  • 通过对灵芝寺的描述,张岱展现了他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古人生活方式的细腻观察。他的文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杭州的自然美景,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 这首诗不仅是对灵芝寺的赞美,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

《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灵芝寺》是一段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不仅记录了灵芝寺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沿革,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之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张岱的文字才华,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