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不愿乎外,非恬淡寡欲而已,随所处而必居正,则自无外愿也。盛,谓道之大者。

  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

  心备万物之理,爱之本也。推以及人,于此求之而已。

  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必有圣人之才,能弘其道。

  用之大者因其才,性其本也,性全而才或不足,故圣人不易及。然心日尽则才亦日生;故求仁者但求之心,不以才之不足为患。

  制行以己,非所以同乎人。必物之同者,己则异矣;必物之是者,己则非矣。

  制行必极于至善,非人之所能企及也。德盛则物自化,己有善而必人之己若,则立异而成乎过。君子不忍人之不善,唯严于责己而已。

  此节旧分为二,今合之。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君子之不愿乎外,非恬淡寡欲而已,随所处而必居正,则自无外愿也。

译文: 君子对于外在的欲望并不满足,不仅仅是因为淡泊寡欲。只要处于适当的位置,就一定会坚守正道,自然也就不会有外来的愿望了。
关键词: 外愿(外来的愿望),恬淡寡欲(恬淡而不贪图名利,少有欲望),居正(保持正直)

2. 盛,谓道之大者。

译文: 所谓的”盛”是指大道的广大之处。
关键词: 道之大者(指大道的广阔无边)

3. 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

译文: 仁道的根本可以比作自己,通过自身的体悟来推广到他人身上,这也就是它的途径或方法。
关键词: 仁道、本、譬诸身(比喻自身)、推以及人(推广到他人,引申为“以己度人”)、方(方法)

4. 心备万物之理,爱之本也。推以及人,于此求之而已。

译文: 内心具备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爱的根本。将这种爱推广到他人身上,就是从这里开始寻找答案。
关键词: 心备万物(内心的修为和理解力)、爱之本、推以及人(推广到他人)、求之(寻求实现的方法或途径)

5. 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必有圣人之才,能弘其道。

译文: 如果一定要广泛地帮助众人,将这种仁爱传播到整个天下,施恩泽于无穷无尽,那么必定会有圣人般的才能,能够弘扬他的仁道。
关键词: 博施济众(广泛地给予帮助)、施之无穷(施恩泽于无穷无尽)、必有圣人之才(必定拥有圣人般的才能)、能弘其道(能够弘扬他的仁道)

6. 用之大者因其才,性其本也,性全而才或不足,故圣人不易及。然心日尽则才亦日生;故求仁者但求之心,不以才之不足为患。

译文: 使用仁德最大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天赋)使他们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如果本性完善而天资不足,那么圣人的境界就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但是当一个人的心逐渐变得完美时,天资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对求仁的人来说,只需要追求自己的内心修养,不必过于担忧自己缺乏天资。
关键词: 用之大者(指使用最出色的人才)、因其才(由于他们的本性)、性其本(本性)、性全(本性完善)、易及(容易达到)、心日尽(内心逐渐变得完美)、才亦日生(天资也随之增长)、但求之心(只专注于自己的修养)、不以才之不足为患(不必担心自己缺乏天资)

7. 制行以己,非所以同乎人。必物之同者,己则异矣;必物之是者,己则非矣。

译文: 行为准则应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是用来和别人相同。如果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那就会与众不同;如果要求别人和自己一致,那么自己就会与众不同。
关键词: 制行以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行动准则)、非所以同乎人(不是因为和别人相同)、物之同者(别人的相似之处)、己则异矣(自己则会与众不同)、物之是者(别人一致的地方)、己则非矣(自己就会与众不同)

8. 制行必极于至善,非人之所能企及也。德盛则物自化,己有善而必人之己若,则立异而成乎过。君子不忍人之不善,唯严于责己而已。

译文: 行为准则必须达到最高境界的善良,这是人无法企及的。如果道德高尚,那么事物自然会发生变化。即使有了优点也应该谦虚对待他人的长处,这样就会创造出错误。君子不忍心看到别人的不善之处,只会严格要求自己而已。
关键词: 至善(最高的善良)、德盛(道德高尚)、物自化(事物自然而然地变化)、立异成乎过(创造出错误)、君子不忍人之不善(君子不会容忍别人的不善之处)、唯严于责己而已(只会严格要求自己)

赏析

这首诗深刻阐述了君子对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理解和追求。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理解,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仁道和宽容。诗中的“外愿”、“性全”等概念,都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和对个体差异的理解。最后一句“唯严于责己而已”,更是表达了君子对于个人品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