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天下之人,嗜好习尚移其志者无所不有,而推其本原,莫非道之所许。故不但兵农礼乐为所必务,即私亲、私长、好货、好色,亦可以其情之正者为性之所弘。圣人达于太和氤氲之化,不执己之是以临人之非,则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无不可感也,所以天下共化于和。敔按:《易》咸卦彖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张子引伸其义,见圣人之化天下,唯无朋从而光大故也。
道远人则不仁。
仁者,己与万物所同得之生理。倚其偏至之识才,可为人所不能为者,老、释是已。己与天下殊异而不相通,则一身以外皆痿痹也;发焉而为己甚之行,必惨薄而寡恩。
《感人心》译文:
能够通达天下人心愿的,就是能感动人心。圣人与人为伍而没有自己,因此和平治理天下,没有比感动人心更好的了。
天下的人,嗜好、习俗改变他们的志向,无所不有。推究其本原,都是道所许可的。所以不仅兵农礼乐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私人亲人、长者、喜好财物和美色,也可以按照其情之正者为性之所弘。圣人达到太和氤氲的变化,不执着于自己的是非去对待他人,那么君子乐于得到道理,小人也乐于得到欲望,没有不可能感动的,因此天下共同化育于和谐。
注解:
-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张载文集》中的《正蒙注》第五卷至第六卷的内容。
- 能通天下之志者:意思是能理解并通达天下人的心愿的人。
- 圣人同乎人而无我:圣人与世人无异,但并不把自己视为特殊。
- 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因此使天下平和,没有什么比感动人心更伟大的了。
- 天下之人,嗜好习尚移其志者:世界上的人们,他们的嗜好、习性、习惯会改变他们的志向。
- 推其本原,莫非道之所许:推究其根本原因,都是道所准许的。
- 故不但兵农礼乐为所必务:因此不仅是兵农礼乐是必须要做的。
- 即私亲、私长、好货、好色,亦可以其情之正者为性之所弘:即使是私亲、私长、喜好财物、喜好美色的人,也可以按照其情之正者为性之所弘。
- 圣人达于太和氤氲之化:圣人达到太和氤氲的变化。
- 不执己之是以临人之非:不执着于自己的是非去对待他人的错误。
- 则君子乐得其道:那么君子乐于得到道理。
- 小人乐得其欲:小人们乐于得到欲望。
- 无不可感也:没有不可能感动的。
- 所以天下共化于和:因此天下共同化育于和谐。
- 道远人则不仁:道德高远,与人为伍而没有自己,因此和平治理天下,没有比感动人心更好的了。
- 仁者,己与万物所同得之生理:仁者,是与万物共享的同得的生理。
- 倚其偏至之识才,可为人所不能为者:凭借其偏颇独到的才智,可以成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 老、释是已:已经是指老子与佛教。
- 己与天下殊异而不相通:自身与天下不同却又不通。
- 则一身以外皆痿痹也:这样,一个人以外的世界都变得瘫痪麻木了。
- 发焉而为己甚之行,必惨薄而寡恩:做出来就成为过于严厉的行为,必然残酷冷漠而缺乏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