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
仁存而必动,以加于物,则因物之宜而制之。然因物审处,则于本体之所存有相悖害者矣。故处物必不忘其静之所函,而屡顾以求安。
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体之常者,贯动静而恒也。乃方动而过持以静,则于事几之变失矣。故必静存万里、化裁不滞之圆神,曲成万物而不遗。
此章言仁义之相为体用,动静、刚柔以相济而不可偏也。
立不易方,安于仁而已乎!
乎,叹美之辞。随所立而不易其方,义也。然唯安于仁者,动而不失其静之理,故虽遇变而恒贞。
此章言仁所以立义之体,仁熟则义自正矣。以上三章,互相发明仁义合一之理。盖道之所自行,德之所自立,原其所本,则阴阳也,刚柔也,仁义也,当其氤氲而太和,初未尝分而为两;尽性合天者,得其合一、两在之神,则义不流,仁不过,而天下之理无不得。若徒袭仁义之迹,则或致两妨,故学者以存神为要。《易》以仁配阴,以义配阳,释者纷纭,唯此以一静一动为言,发明特切。然在天,在地,在人,理同而撰异,初不可画然分属,读者得意而舍迹可也。
诗句: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
仁存而必动,以加于物,则因物之宜而制之。然因物审处,则于本体之所存有相悖害者矣。故处物必不忘其静之所函,而屡顾以求安。
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体之常者,贯动静而恒也。乃方动而过持以静,则于事几之变失矣。故必静存万里、化裁不滞之圆神,曲成万物而不遗。
此章言仁义之相为体用,动静、刚柔以相济而不可偏也。
立不易方,安于仁而已乎!
乎,叹美之辞。随所立而不易其方,义也。然唯安于仁者,动而不失其静之理,故虽遇变而恒贞。
此章言仁所以立义之体,仁熟则义自正矣。以上三章,互相发明仁义合一之理。盖道之所自行,德之所自立,原其所本,则阴阳也,刚柔也,仁义也,当其氤氲而太和,初未尝分而为两;尽性合天者,得其合一、两在之神,则义不流,仁不过,而天下之理无不得。若徒袭仁义之迹,则或致两妨,故学者以存神为要。《易》以仁配阴,以义配阳,释者纷纭,唯此以一静一动为言,发明特切。然在天,在地,在人,理同而撰异,初不可画然分属,读者得意而舍迹可也。
译文:
张子正蒙注解卷五至当篇中指出:“义是仁的动态表现。”如果过度追求义,就会对仁造成伤害。
“仁存在于世间必然有所行动,通过这种行动去施加于外物,那么就需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加以控制。然而,因为事物的性质不同,所以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以免与自身的本质产生冲突。因此面对各种事物时,我们必须记住自己的内心平静所包含的内容,并时常反省以寻求内心的安宁。”
“仁是恒久存在的实体,如果过于追求仁,就可能会妨碍义的发展。”
“实体是恒久存在的,无论是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中都保持着恒久的特性。但如果过于追求静止,就可能会导致对于事物变化规律的忽视。”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圆融的状态,善于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仁义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动静、刚柔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保持稳定的立场,即坚守仁义的原则。”
赏析:
这段文字是张载《正蒙·乾称》的一部分,它讨论了“义”与“仁”之间的关系。张载认为,“义”是“仁”的表现,而“仁”的存在是为了推动“义”的发展。他强调了“仁存而必动,以加于物”的观点,认为“仁义之体”是相互依赖的。他提出“静存万里”,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他还认为“仁熟则义自正”,即只有当“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使“义”得以正确发展。
张载的思想深受古代儒家的影响,特别是孔子关于“仁”和“礼”的教导。他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同时,他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的行为准则。他认为“仁”应该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上,而“礼”则是对这种关爱和尊重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
这段文字体现了张载对于儒学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他在解释儒家经典时,注重从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的这些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为后来的儒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