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所遇而敦仁,故其爱有常心,有常心则物被常爱也。

  安遇所以自处,敦仁则必及物。然人之所以不能常其爱者,境遇不齐而心为之变;心为境迁,则虽欲敦爱,而利于物者恐伤于己,仁不容不薄矣。若得丧安危,无遇不安,则苟可以爱而仁无所吝,一言一介,无迁就规避之心,不必泽及天下而后为仁也。

  大海无润,因暍者有润;至仁无恩,因不足者有恩。乐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于物也。

  无恩者,非以为恩于物而施之,爱犹大海,非为润人之渴而有水也。君子自存其仁,不为境迁,则物不能累己,而己亦不致为物之累,则因物之利而利之而已。若沾沾然以为恩于物为功,则必需势位以行爱而爱穷。

  爱人然后能保其身,张子自注:寡助则亲戚畔之能保其身则不择地而安;自注:不能有其身,则资安处以置之不择地而安,盖所达者大矣;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安所遇而敦仁,故其爱有常心,有常心则物被常爱也。
安遇所以自处,敦仁则必及物。然人之所以不能常其爱者,境遇不齐而心为之变;心为境迁,则虽欲敦爱,而利于物者恐伤于己,仁不容不薄矣。若得丧安危,无遇不安,则苟可以爱而仁无所吝,一言一介,无迁就规避之心,不必泽及天下而后为仁也。
大海无润,因暍者有润;至仁无恩,因不足者有恩。乐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于物也。
无恩者,非以为恩于物而施之,爱犹大海,非为润人之渴而有水也。君子自存其仁,不为境迁,则物不能累己,而己亦不致为物之累,则因物之利而利之而已。若沾沾然以为恩于物为功,则必需势位以行爱而爱穷。
爱人然后能保其身,张子自注:寡助则亲戚畔之能保其身则不择地而安;自注:不能有其身,则资安处以置之不择地而安,盖所达者大矣;
赏析:
此诗是张载的《正蒙·诚明篇》的注解,其中包含了对人性、情感和道德的理解。通过解析诗句,我们可以得到对张载哲学思想的理解。

1.“安所遇而敦仁,故其爱有常心,有常心则物被常爱也”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在这里,”敦仁”意味着培养和维护仁慈的品质。”常心”指的是一种稳定的心态,能够使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保持一种恒定的道德标准。因此,”常心”使个体能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时,都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物被常爱”则是说这样的行为能够让他人感受到同样的关爱和尊重,从而使他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2.“安遇所以自处,敦仁则必及物。然人之所以不能常其爱者,境遇不齐而心为之变;心为境迁,则虽欲敦爱,而利于物者恐伤于己,仁不容不薄矣。若得丧安危,无遇不安,则苟可以爱而仁无所吝,一言一介,无迁就规避之心,不必泽及天下而后为仁也” 这部分强调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是不可避免的。当面临不同的情境时,人们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情感和行动方式。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外界的关爱变得不那么坚定或全面,甚至可能因为关心他人而对自己造成伤害。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那么即使他的行为没有直接惠及他人,他也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3.“大海无润,因暍者有润;至仁无恩,因不足者有恩” 这句话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没有需求的地方提供帮助;第二种是在有需求的地方施予恩惠。这两种情况都体现了张载对于“仁”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仁德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外在的利益或者回报,而是应该出于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援助的人来说,即使是小小的恩惠也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希望。而对于那些已经拥有足够资源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不再需要额外的帮助,因此给予他人的帮助也应该是有限的和有选择性的。

4.“乐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于物也” 这句话表达了张载对于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适应并欣赏周围的自然环境时,他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和谐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环境,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自我修养和平衡发展。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和交流,个人可以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提升,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和幸福感。

5.“无恩者,非以为恩于物而施之,爱犹大海,非为润人之渴而有水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张载关于“仁”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恩典”并不是为了让别人感到被照顾而给予的,而是出自于内心的一种自发行为。就像大海一样,它不是为了满足口渴而去提供水源,而是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同样地,一个人的“恩典”也是在不需要刻意追求或者期待回报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

6.“君子自存其仁,不为境迁,则物不能累己,而己亦不致为物之累,则因物之利而利之而已。若沾沾然以为恩于物为功,则必需势位以行爱而爱穷” 最后一部分强调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一个真正懂得“仁”的人不会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这样的人不会过于关注他人的需求或者期望,也不会因为追求名利而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牺牲。相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去帮助他人,并且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