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三宿之。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山顶怪石巉岏,灌木苍郁,有颠僧住之。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日晡,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一客盘礴余前,熟视余,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因坐与剧谈,庵僧设茶供。伯玉问及补陀,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补陀志》方成,在箧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取火下山,拉与同寓宿,夜长,无不谈之,伯玉强余再留一宿。
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三宿之。
【注释】戊寅:农历干支纪年,即1658年(清朝康熙十七年)。栖霞: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
【赏析】“戊寅冬”,说明作者与友人在冬季出游栖霞。
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三宿之。
【注释】竹兜:盛物用的竹器。苍头:仆人。
【赏析】这里写诗人携家眷游览栖霞山。
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
【注释】鳞次栉比:像鱼鳞一样一层紧一层地排列着。黥劓(qín yì):古代一种酷刑,在脸上刺字或凿去一块肉。这里是比喻山上的石岩雕刻得十分精美。
【赏析】“鳞次栉比”,形容山势陡峭,岩石错落有致,且被雕琢得非常精致。
山顶怪石巉岏,灌木苍郁,有颠僧住之。
【注释】巉岏:高峻。颠僧:指僧人住在高处,如悬崖峭壁上的修行之地;也指僧人生活放荡不羁。
【赏析】“怪石巉岏”描写了栖霞山的险峻和奇伟。
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
【赏析】“荒诞”指离奇古怪的意思;“穷诘”指追问到底。诗人与僧人谈论佛教道理时,感到其内容奇特有趣,只是遗憾不能深究其内涵。
日晡(bó),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
【注释】晡(bū):黄昏。
【赏析】“日晡”,指太阳偏西,天色渐晚。诗人登上山顶观赏晚霞,发现晚霞的美丽已不再如往昔那般绚丽多彩,于是诗人便独自坐在石头上呆望着夕阳的余晖。
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
【注释】长江:指长江入巢湖处。老鹳河、黄天荡:都是长江下游河道上的小河港。
【赏析】“复走庵后”,意思是回到寺庙后面。“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看到长江上的帆船、老鹳河、黄天荡等河流蜿蜒曲折地从山下流过,顿觉眼前景色壮观辽阔。“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诗人感叹眼前景色之壮美,内心充满豪情壮志。
一客盘礴余前,熟视余,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因坐与剧谈,庵僧设茶供。
【注释】盘礴:原意是盘绕徘徊的样子。这里指站在原地不移动。
【赏析】“一客盘礴余前”,意思是一个客人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动。“熟视余”,意思是长时间地注视我。“余晋与揖”,“晋”是敬词,表示尊敬对方。
【赏析】“坐与剧谈”,意思是坐下来和他进行深入的交谈。“庵僧设茶供”,意思是寺中的僧人为我端上了茶水。
伯玉问及补陀,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补陀志》方成,在箧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
【注释】补陀:地名,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
【赏析】“伯玉问及补陀”,指的是诗人的好友萧伯玉先生询问有关补陀的事宜。“余适以是年朝海归”,意思是诗人恰好在今年冬天前往东海朝拜南海观音时返回家乡。“《补陀志》方成,在箧底”,意思是《补陀志》这本书已经完成了,藏在书箱里。“出示伯玉”,意思是拿出《补陀志》给萧伯玉先生看。“伯玉大喜”,意思是萧伯玉非常高兴。
取火下山,拉与同寓宿,夜长,无不谈之,伯玉强余再留一宿。
【注释】取火:点燃火把。
【赏析】“取火下山”,意思是点燃火把下山。“拉与同寓宿”,意思是邀请萧伯玉先生一同住宿。“夜长,无不谈之”,意思是晚上时间很长,没有不谈的闲话。“伯玉强余再留一宿”,意思是萧伯玉先生坚持要请诗人留下来多待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