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重然诺,意气横素秋。
拔剑悲风吼,上马行报仇。
报仇向何处,堂堂九衢路。
突上秦王庭,直入韩相府。
回身视剑锷,血渍霜华薄。
敢持一片心,为君摧五岳。
五岳即可摧,此心终不灰。
耻没儿女手,完质归泉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类试题,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歌内容,再根据选项要求,逐一分析作答。“侠客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游侠义勇的故事,这里指一个仗剑行侠的侠士。“平生重然诺”,意气风发。“拔剑悲风吼”,慷慨悲歌。“上马行报仇”,豪壮悲愤。“报仇向何处?堂堂九衢路”,直抒胸臆。“突上秦王庭,直入韩相府”,胆识非凡,英勇无比。“回身视剑锷,血渍霜华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敢持一片心,为君摧五岳”,忠心耿耿,赤胆忠心。“五岳即可摧,此心终不灰”,“此心终不灰”表达了主人公不怕牺牲的精神。“耻没儿女手,完质归泉台”,“完质归泉台”表达了他死而后已的决心。

【答案】

译文:侠客行我生来重视守诺言,意气昂扬地跨过素秋的田野。拔剑悲啸声震天响,骑在马上去为冤仇报丧!

报仇要去哪里,九条大路上任我驰骋。突然闯入秦王府门内,直往韩相府冲去。回头看看剑柄边,鲜血染红寒霜薄薄。

拿定心志为国为民,为君王铲除奸臣祸害。五岳山崩地裂我也不怕,这份决心永不变坏。

为报国家为亲人,我愿以死殉职归葬泉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侠客义举的乐府民歌。侠客,即行侠仗义之人。行侠仗义是古代侠客的本色,他们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扶危救困,匡扶正义,深受人民爱戴。这首诗就是一首描写侠客仗义勇为的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了主人公是一个仗剑行侠的人。他一生最看重的是讲信用,因此才敢于拔出佩剑,发出悲愤的呐喊。他骑上战马,踏上复仇之路,这两句写出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意志。《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之遗俗也,与燕丹善。会燕太子丹风急,告急于秦,秦王私见樊於期,而赐之金百镒,曰:‘事将有为,请因行就成之’。”燕太子丹之所以把刺杀秦王的事托付给荆轲,正是由于他看出了秦王的残暴无道,所以愿意冒生命危险来完成这一使命。燕太子丹的这种舍身取义的行为,正是侠客精神的一种表现。

第三句进一步写侠客的豪情壮志。他一拔剑便发出了悲啸之声,表示自己报仇的决心;他骑马奔驰在九条大路上,表示自己报仇的道路是广阔无边的。

第四句写主人公冲进秦王的宫殿,直抵韩相府,表现出他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第五六句写主人公回到自己的住所以后,面对宝剑上的血迹,不禁感慨万分。他把一颗火热的心交给了国家,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献身。他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牺牲,即使被五岳崩摧也决不改变他的心志。

最后四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主人公已经做到了“为君王铲除奸臣祸害”的地步,但他还不放心,还希望国家能长治久安;他为报答国家的恩德,甘愿为国捐躯。“五岳”一词在这里用得非常巧妙,既形容了主人公的豪迈气概,又暗示了主人公为国家捐躯的决心。

这首诗歌颂了侠客义举的高尚品质和英勇行为,表现了诗人对于侠客的赞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