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西度关,仲尼东浮海。
道大无所容,一身置何在。
兰蕙秋风前,芳香竟谁采。
天道自茫茫,知命不复悔。
栖栖止百年,赫赫向千载。
【注释】
伯阳:指老子。
西度:西去,指离开中国,去西方的秦国。
东浮:向东泛舟,指去东方的齐国。
道大:指大道。
无所容:没有地方容纳自己。
一身置何在:一个人存在何处?
兰蕙:兰花和蕙草,这里代指君子。
秋风前:秋风吹过的时候,即秋天。
芳香竞谁采:芳香之花竟让谁采摘?
天道自茫茫:自然之道是广阔的无边无际的。
知命不复悔:知道了命运就不会后悔了。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
止百年:只活了一百年。
赫赫:声势浩大的样子。
千载:一千年。
【赏析】
此诗为《杂诗十一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全诗通过描绘老子西出函谷关,孔子东游齐鲁的历史故事,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开头两句,诗人引用了老子和孔子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老子被尊为道家鼻祖,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则被奉为儒家的圣人,其“仁爱”、“礼义”等思想也深入人心。然而,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无法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诗人感叹说:“道大无所容”,意思是大道虽然宽广无边,但却无法容纳自己的存在。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诗人又借用兰花和蕙草这两种植物来形象地比喻自己的处境。兰花和蕙草都是君子的象征,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然而,诗人却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无处安身,仿佛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与他无缘。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使诗人深感痛苦和困惑。
最后两句,诗人用“秋风吹过的时候”和“芳香之花竟让谁采摘”这样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他认为,自然之道是广阔无边的,是无法预测和把握的;而人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如同秋风中的落叶一样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他感叹道:“天道自茫茫,知命不复悔”,意思是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就不应该再有任何的后悔和遗憾了。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
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个人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同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描绘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