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云霄人不复见,高风独为今所羡。
西岭东偏旧草堂,七百年来陵谷变。
有苾刍誓斯受经,草堂仿佛图丹青。
灵隐山前天竺后,飞来小朵莲华层。
草堂住近呼猿洞,怪石嵌空树高耸。
三生台畔秋月凉,九曲亭边春水动。
真观慈云两寂寞,猿声夜向峰头落。
誓也溪翁白足徒,古人已矣今人作。
我昔年曾十三四,挟书晚出中峰寺。
一气走上莲花层,两脚跳梁若奔兕。
于今老大空看图,江城鸱坐胡为乎。
人间草堂何处无,只有西岭如西都。
诗句:摩云霄人不复见,高风独为今所羡。
译文:曾经见过摩云霄的人已经不在了,只有那高风峻岭还让人感到羡慕。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摩云霄人不复见”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历史的变迁感和人物的消逝感。这里的“摩云霄”可能是指一座高山或一处险峰,象征着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而“不复见”则表达了那种过去不可复得的遗憾与哀愁。接下来,“高风独为今所羡”则转向赞美自然风光的高峻与纯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这里的“高风”不仅指山势的高大,也隐含了一种精神追求,即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高和独立。
诗句:西岭东偏旧草堂,七百年来陵谷变。
译文:西岭山的东边有一所古老的草堂,经历了七百年的沧桑变化。
赏析:
此句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西岭山”和“东偏”,以及时间的跨度“七百年”,构建了一幅历史画卷。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草堂的古老和沧桑,也让人们对过去的岁月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这种对过去的回忆往往伴随着对现实的反思,提醒人们珍视现在、思考未来。同时,“陵谷变”这个词组也富有哲理意味,它意味着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类社会的,都在不断前进和发展。这也体现了释宗泐对于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句:有苾刍誓斯受经,草堂彷佛图丹青。
译文:有个僧人发誓要学习佛法,他的心中似乎已经有了一幅草堂图,那是他心中的圣地和净土的象征。
赏析:
在这里,“苾刍”指的是佛教中修行者的一种称呼,代表着虔诚和修行的状态。“誓斯受经”则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和追求,愿意接受佛法的教诲,以此来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而“草堂彷佛图丹青”则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通过“丹青”这一词汇,将心中的草堂形象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既是对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展现,也是对外在世界的隐喻。这样的表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和追求。
诗句:灵隐山前天竺后,飞来小朵莲华层。
译文:灵隐山的前方是天竺寺,飞来峰上盛开着如云般洁白的莲花。
赏析:
“灵隐山前天竺后”,这里的“天竺”指的是著名的天竺寺,是杭州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而“飞来小朵莲华层”则是对飞来峰景色的生动描绘,飞来峰因形状奇特似一尊佛像而得名,山上的莲花层层叠叠,如同仙境一般美丽。这里的景色不仅美丽宜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它们不仅是自然美的展现,更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精神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片山水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句:草堂住近呼猿洞,怪石嵌空树高耸。
译文:草堂附近有一座叫呼猿洞的山洞,洞口周围生长着苍劲挺拔的古树。
赏析:
这里通过对草堂附近自然环境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呼猿洞作为地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而周围的古树则成为了这个场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古树的存在不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也让整个环境显得更加和谐宁静。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欣赏。
诗句:三生台畔秋月凉,九曲亭边春水动。
译文:三生台畔有凉爽的秋月,九曲亭边有荡漾的春水。
赏析:
这里通过“三生台畔秋月凉”和“九曲亭边春水动”两个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时间流转、四季交替的意境。秋月的凉爽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而春水的荡漾则传递出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这样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景,也触动了人们的情感与思绪,引发了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诗句:真观慈云两寂寞,猿声夜向峰头落。
译文:真观和慈云都显得格外寂静,猿猴的叫声在夜幕降临时飘落到山峰之巅。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真观”和“慈云”这两个意象的描述,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庄重的氛围。真观作为一种宗教场所或修行之所,通常与宁静、祥和联系在一起;慈云则给人以温暖、安抚之感,两者都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而“猿声”则增添了一丝生动与灵动,使整个场景更加丰富和立体。夜晚的猿猴叫声与山峰的寂静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听觉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又深远的空间之中。
诗句:誓也溪翁白足徒,古人已矣今人作。
译文:誓言也像那位徒步旅行的溪翁一样白日里劳作,但古人已经离去,今人也正在创造新的故事。
赏析:
这句话通过回顾历史中的人物“誓言”和“溪翁”,表达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人生无常感。誓言的形象可能是一位不畏艰难的行者,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溪翁的生活则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两者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却都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经历。这里的对比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行走距离的不同,更在于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上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诗句:我昔年曾十三四,挟书晚出中峰寺。
译文:我年轻时曾经有过求学的经历,是在晚上离开中峰寺去学习的。
赏析:
这句话回顾了诗人年轻时的学习经历,那时的自己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利用夜晚的时间去中峰寺学习。这种求学的经历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学习的执着和努力,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通过这样的回忆,诗人展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种对过去的回顾不仅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激发人们对知识、学习和成长的思考和感悟。
诗句:一气走上莲花层,两脚跳梁若奔兕。
译文:一脚踩在莲花层上,另一脚像是奔腾的犀牛,跳跃着向前冲去。
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诗人行走时的动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莲花层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它不仅描述了莲花的形态,也隐喻了诗人行走时轻盈而充满力量的姿态。而“两脚跳梁若奔兕”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行进时的迅猛与矫健。这里的“若奔兕”采用了神话中的犀牛作为象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身体的强健和步伐的迅捷,也赋予了整个场景一种动感和生命力。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受到诗人的雄壮形象,也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与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