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绝境江左无,何君好事写作图。
良工意匠善盘礴,三峰涌出青芙蕖。
古木如龙半天耸,白云翩翩欲飞动。
桓彝庙前莎草长,遗民矶下溪流汹。
浮图隐隐林端起,知是山腰上方寺。
高阁五月秋霜寒,山僧坐阅人间世。
竹边幽径花丛丛,濯缨亭古连东峰。
赏溪渡口风浪歇,棹舟之子来相从。
我居山中二十载,披图一见心目骇。
昔来年少今白头,山色青青长不改。
何君何君尔好奇,涧阿与尔诛茅茨。
卷帘微雨对东郭,高咏谪仙云锦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描绘了水西图的场景。以下是对其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首句:“水西绝境江左无,何君好事写作图。”
“水西绝境”指的是水西地区的偏远和荒凉。“江左”是指长江以北地区,因为古人认为长江以南地区较为繁荣,而长江以北则相对落后。“无”表示没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水西地区偏远荒凉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对“何君(即何景明)”好学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的赞赏。
第二句:“良工意匠善盘礴,三峰涌出青芙蕖。”
“良工意匠”指的是优秀的工艺和匠心独运的设计。“盘礴”意为徘徊、逗留。这句诗赞美了水西图的绘制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将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入画面,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第三句:“古木如龙半天耸,白云翩翩欲飞动。”
“如龙”形容树木高大挺拔,像一条龙一样直立在半空中。“飘飘”形容白云轻盈飘动的样子。这句诗描绘了水西图中的自然景色,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觉。
第四句:“桓彝庙前莎草长,遗民矶下溪流汹。”
“桓彝庙”指的是古代的桓彝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景点。“莎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常生长在河边或湿地。“遗民矶下”指的是水流冲击岩石形成的险峻地形,常常有渔民在此捕鱼。这句诗通过描绘桓彝庙前的莎草和遗民矶下的溪流,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第五句:“浮图隐隐林端起,知是山腰上方寺。”
“浮图”指的是佛教寺庙的塔楼。“隐隐”形容塔楼时隐时现。“林端”指的是树林的边缘。这句诗描述了一座隐藏在树林边缘的寺庙,让人联想到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第六句:“高阁五月秋霜寒,山僧坐阅人间世。”
“高阁”指的是高处的平台或阁楼。“五月秋霜寒”形容夏日里的寒冷。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夏天的傍晚,阳光照射在高阁上,给人带来一种凉意。同时,也反映了僧人在炎热天气里修行的艰辛。
第七句:“竹边幽径花丛丛,濯缨亭古连东峰。”
“竹边”指的是竹林旁边。“幽径”指的是隐蔽的小径。“花丛丛”形容花朵繁密且密集地生长在一起。“濯缨亭”是古代的一种亭台建筑风格,这里指代一个古老的亭子。这句诗描绘了一条曲折蜿蜒的竹林小径,沿途布满了各种鲜花,最终通向了濯缨亭。
第八句:“赏溪渡口风浪歇,棹舟之子来相从。”
“赏溪渡口”指一个风景优美的溪流渡口。“风浪歇”形容水流变得平静。“棹舟子”指的是划船的人。这句诗描绘了渡口附近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第九句:“我居山中二十载,披图一见心目骇。”
“山中”指的是山林之中。“二十载”表示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山林中生活了二十年的时间感慨。当看到这幅水西图时,他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感慨。
第十句:“昔来年少今白头,山色青青长不改。”
“昔来年少”指的是过去年轻时的模样。“今白头”表示现在已是满头白发。这句诗表达了岁月流转带来的变化,但山色依旧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仿佛时间从未流逝过。
第十一句:“何君何君尔好奇,涧阿与尔诛茅茨。”
“何君”,指的是何景明,这里用昵称的方式称呼他。“诛茅茨”是指拆除简陋的茅草屋舍。这句诗表达了何景明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他不惜拆除简陋的住所也要亲近大自然,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十二句:“卷帘微雨对东郭,高咏谪仙云锦词。”
“卷帘”意味着推开窗户让外面的雨水流入室内。“微雨”指细小的雨丝。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微雨中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谪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