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函脩罢便治装,笑指东吴是故乡。
瓶水贮来和涧月,囊衣披去带天香。
雨新苔石跏趺静,风满襟怀啸咏凉。
归到山中犹夏日,枇杷果熟待师尝。

【注释】

琅函:指书。修罢:写完。瓶水:指墨迹。涧月:溪边明月。囊衣:指袈裟。天香:佛门的清香。雨新苔石:雨后山石上的青苔。跏趺静:打坐时的姿势。风满襟怀:风从胸怀穿过。枇杷果熟:枇杷树结果了,可以采摘。师尝:请上人品尝。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在庐山与汇木庵上人别后。上人归山后,作者曾寄诗一首《次韵送上人》。此诗是其送别之作。

首句“琅函”即指书。作者说,写好了书以后,便准备行装下山。这里“琅函”二字,用得很有分量,说明上人此行是为了出家修行而作的准备。次句“笑指东吴是故乡”,则表明上人即将告别故乡东吴。这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蓄深婉。因为东吴是上人的故乡,他离开故乡去当和尚,自然是要笑着告别的,但上人毕竟是要出远门,所以还要说:“是故乡。”

三四两句是描写上人在途中的情态和感受。“瓶水贮来和涧月”、“囊衣披去带天香”,写上人在旅途中的两个片断。瓶中贮满了清水,用以洗涤笔砚,使墨迹清晰如洗;袈裟上沾满了尘土,用以遮体避风,以免寒气侵袭身体。这两个细节描写,既写出了上人一路的清贫和艰辛,更显示出上人的高洁、坚贞的品性。同时,这也暗合了诗题“送”字的本意,表达了作者对上人的深情厚谊。

五六两句是说,上人走后不久,山中的景色就变了。山石经过雨水的冲刷,露出了青苔;溪边的明月也隐没在浓雾之中。这两句写景,不仅点出了时间,而且是上人离别后山中的新气象。七八两句是说,这时上人已经坐在山石上了,他在静静地打坐。一阵风吹来,带着清凉的凉意。上人打坐的时候,还常常放声长啸呢!这两句紧承五六两句而来,描绘了上人离去后的情景。上人离去不久,山石上的青苔被雨水冲刷干净了,溪边的月亮也隐没了,只剩下山风吹得人凉爽。此时,上人已打坐多时,正在深深地呼吸,似乎在长啸,发出阵阵爽朗的声响。

最后两句是说,上人回到山上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他回到了自己的住处,那里已经长满了枇杷树。此时枇杷树上结满了果实,正是收获的季节,上人完全可以采摘一些来品尝一下。这两句是写上人归来后的情景。上人刚到山中时,正值初冬季节。那时的山中虽然也有青苔,但还没有长出枇杷树来。现在,上人一回到山中,就看到了长满枇杷树的景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