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折丹桂,蟾宫先着鞭。
献赋昔有颂,著书今尚传。
青灯老半世,白发垂两肩。
暮年荷长锸,杞国屡忧天。
【注释】
秋风折丹桂:秋风把丹桂花子吹落了。
蟾宫:月亮中的宫殿,常用以代指科举考试的考场。
献赋昔有颂:过去有人献赋,得到过颂扬。
著(zhuó)书今尚传:写的著作至今还流传着。
青灯:指油灯。老:年纪大。
暮年:晚年。
荷长锸:扛一把锄头去劳动。
杞国屡忧天:比喻忧虑国家大事。杞国有一个人经常忧心忡忡,不知天命将如何,后来他真的死去了。
【赏析】
这是一首自述身世的诗。诗人朱克升在《四库总目》中被列于“集部”之“别集类”。
此诗前四句为第一段,言其早年功名与晚岁境遇。开头两句写少年时代,正值壮年,便入仕为官,但仕途多艰,故用“秋风折丹桂”作喻,意谓自己像秋天里的丹桂花一样容易遭到摧残和凋谢,而未能如愿。接着两句说,少年时期曾写过一些歌颂之作,但由于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所以这些歌颂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赞赏。到了中年之后,虽然已身居高位,但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追求名利所致。最后两句是第二段,言其晚年的艰辛。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年迈体衰,所以只能从事简单的农活,甚至需要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生活相当艰苦。
这首诗是一首自述身世的诗。作者在《四库总目》中被列于“集部”之“别集类”,表明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晚年时进行的。从这首诗的内容看,他主要写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开头三句写他入仕以后,尽管年轻英俊却屡遭挫折。“秋风折丹桂”这句诗是说年轻时就入仕,但因朝政混乱、官场黑暗,所写诗文不能得当朝者赏识。“蟾宫先着鞭”是说自己虽年少早登科第,但却是在众多竞争者之前。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蟾宫”,指月里之宫殿,即月宫,古人传说月中有桂树,人登月则可至桂树下摘取仙药;二是“先着鞭”,即领先,这里指状元。两句都是形容自己早登科第,并由此受到人们的瞩目。然而好景不长,作者又连用三个典语表达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献赋昔有颂,著书今尚传”,“献赋”是指古代文人向君王献上诗文,如果能得到皇帝的认可,那么就能受到重用。这里的“颂”字就是赞颂之意。“著书”是指文人著述文字作品。“著书今尚传”,意思是自己写的书到今天还流传下来。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被朝廷所采用,因此没有得到实际的运用。“青灯夜不眠,手写经书卷”,这几句描写的是自己在夜晚读书的情景。由于当时战乱不已,朝廷动荡不安,作者只能在青灯下苦读,直到深夜才肯罢休。同时他也不忘勤于写作,手不停笔地写经书卷,以此来充实自己。“青灯夜不眠,手写经书卷”,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刻苦学习的情景,也表现了他勤于思考、不断进取的精神。
后两句是第三段,言其晚年的艰辛。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年迈体衰,所以只能从事简单的农活。“暮年荷长锸”,“暮年”指的是晚年时期,“荷长锸”则是指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意思。这里的“锸”是一种农具,用来挖掘土壤。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他在晚年不得不扛着锄头到田间劳作。而这种劳作对于一个曾经身居高位、拥有丰厚收入的人来说是非常辛苦的,因此这两句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感慨。“杞国屡忧天”,“杞国”是一个古代传说中的小国,据说那里的国君总是担心国家的安危和命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他自己就像杞国的国君那样,时刻担忧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这既是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感叹。
全诗通过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受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诗人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为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而忧心忡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