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鲁诸生,未习戎马事。
前年释裋褐,万里向边地。
秋风起雁门,羽书日三至。
中丞燕赵豪,临敌有暇思。
幕中集群画,辕门列虎士。
亦欲效区区,坐使疆埸治。
但求干戈戢,勋名非所志。

【注释】:

初至雁门谒闵中丞:我本来是鲁国的读书人,不擅长打仗的事。

前年释裋褐:去年脱去粗布衣,到边远之地去。

秋风起雁门:秋风起,雁门关的号角声就响起来了。

羽书日三:每天收到皇帝的紧急文书。

中丞燕赵豪:中丞是官名,燕赵指燕地和赵国。豪在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临敌有暇思:面对敌人时还有闲暇思考问题。

幕中集群画:在帐篷里集中讨论战略。

辕门列虎士:在营门外排列着勇士。

亦欲效区区:也想施展自己的小才干。

干戈戢:停止战斗。

【赏析】:

诗作于开元四年(716)。作者李白自少年时期便有游侠之志,但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这首诗写他初到雁门关,谒见当地守将闵中丞,并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家立功的愿望。诗人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边塞图景。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充满了豪情壮志,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国威军威。

首二句交代自己的身份背景及赴任目的。“余本鲁诸生”,表明自己是齐鲁一隅的儒生;“未习戎马事”,说明自己对战事并不熟悉,但有志于报效国家。

第三、四句写自己初到边地的情景。“前年”,即去年,“释裋褐”,脱下粗布衣服,表示自己已到了边远之地。“万里向边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第五、六句写边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感受。“秋风起雁门”,描绘了边地秋天的景色;“羽书日三至”,说明战事频繁。这两句既表现了边地的艰苦环境,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关切之情。

第七、八句写自己与中丞的对话以及对中丞的印象。“中丞燕赵豪”,称赞中丞有雄才大略;“临敌有暇思”,表示自己在战场上还缺乏实战经验,需要学习。“幕中集群画”是指中丞在帐中召集将领们共同研究军事部署;“辕门列虎士”,则是指将士们在军营外整齐划一地站立着。这两句既展示了中丞的智慧和勇气,也表达了自己对中丞的敬仰之情。

第九、十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亦欲效区区”,表示自己想为国家效力;“坐使疆埸治”,则是指自己的努力可以促进边疆的稳定与发展。然而,诗人深知自己的实力有限,所以“但求干戈戢”,只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战争来实现。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战争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胜利和荣誉,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损失。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放下武器,追求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忠诚和爱国情怀的边塞诗。它通过描绘边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大唐盛世的国威军威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认为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繁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