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清□□□□,忽□归骑□江隈。
行看云步同流水,坐对蜗文上□苔。
□□岂如班舞乐,奇花不傍短篱栽。
欲知六月非长息,暮听春雷复急摧。
南归□□□李□襟□家扇头
不信清□□□□,忽□归骑□江隈。
行看云步同流水,坐对蜗文上□苔。
□□岂如班舞乐,奇花不傍短篱栽。
欲知六月非长息,暮听春雷复急催。
注释:
南归:指向南返回家乡。
□□□李□襟□家扇头:意思是说诗人的心境就像李贺一样忧郁惆怅。
不信:不相信。清□:清澈的月亮。
□□□:指骑马的人。
归骑:归来的骑者。
□江隈:在江边。
行看云步同流水:意为看着天上的云彩与地上的水波一样飘渺流动。
坐对蜗文上□苔:意思是坐着对着蜗牛爬行在上面的苔藓。
□□:这里指的是“班”这个字。班舞乐:指《楚辞·离骚》中屈原所作的“班固之舞”。
奇花:指奇异的花。不傍短篱栽:意即奇异的花不会像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花朵那样被随意地栽种在矮小的篱笆旁。
欲知六月非长息:意即想要知道那炎热的六月天气是不会长久持续的。
暮听春雷复急摧:意为傍晚时听到春雷声,感觉它更加急促有力。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诗,以抒情为主题,通过写诗人归乡的心情和景象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情感。
首句“南归□□□李□襟□家扇头”,描述了诗人回归故乡的情景。这里的“南归”表明他即将回到南方的家乡。而“□□□李□襟□家扇头”,则暗示了李贺的诗歌风格,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气质。
接着第二句“不信清□□□□”,表达了诗人对清冷月光的怀疑。这里的“清□”可以理解为清澈、明亮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清新、清爽的意思。诗人认为,这样的明月并不可信,可能是错觉或者是幻觉。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也揭示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思考力。
第三句“□□□:指骑马的人”,则是直接点明了诗人归乡的方式。这里的“□□”可以理解为一种交通工具,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的象征。而骑马归来的骑者则是诗人回家的主要途径。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归家的路径,也展示了他对于故乡的深情厚意。
第四句“行看云步同流水”,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看到的景象。这里的“云步”可以理解为云朵在天空中移动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水流在地面上流淌的样子。诗人看到这些景色,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慨,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接下来的第五句“坐对蜗文上□苔”,则是描写了诗人回到家后的情景。这里的“蜗牛”和“苔藓”都是自然景观中常见的元素,也是诗人所熟悉的事物。诗人坐在家里,看着蜗牛在墙上爬行,上面覆盖着青苔。这种静谧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而平和,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观察力,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六句“□□岂如班舞乐”,则是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和看法。这里的“班舞乐”指的是古代楚国的一种舞蹈,以其优美的舞姿和节奏感而著称。而“□□”可以理解为一种乐器或者一种声音。诗人觉得,那些优美的音乐并比不上家乡的音乐,家乡的音乐更能触动他的心灵。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怀念,也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第七句“奇花不傍短篱栽”,是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感慨。这里的“奇花”可以理解为奇异的花朵,也可以理解为奇特的事物。而“短篱”则是指简陋的栅栏或者篱笆。诗人认为,奇异的花朵不应该被随意地栽种在低矮的篱笆旁,而是要得到适当的呵护和关爱才能茁壮成长。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欣赏,也揭示了他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尊重。
最后的第八句“欲知六月非长息,暮听春雷复急催”则是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领悟。这里的“六月”指的是夏季的六月,而“长息”则是指长久的休息或安逸的状态。诗人觉得,如果想要了解夏季并不是一个长久的时间,那么就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进取心。而傍晚时听到春雷声又变得急促有力,则意味着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推进,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悟和认知,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