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在陈日,行橐枵然空。
由也虽愠色,君子当固穷。
灵公问不答,一去难牢笼。
春秋明王道,周南存国风。
笔削示来世,斯文代天工。
及门三千徒,尽若麻中蓬。
其功过尧舜,万古谁能同。
吾生恨独晚,束脩谅难从。
私淑诵其书,拳拳仰仪容。
【注释】
- 孔圣:指孔子,圣人。陈:地名,今河南淮阳。行橐(tuó):古时出行所携带的皮囊,以盛书简等物。枵然空:指空空如也。
- 由也:孔子弟子原思,字由。愠色:发怒的脸色。固穷:守持贫穷。
- 灵公:春秋陈灵公,名陈声,灵字是谥号。问不答:陈灵公对孔子提问而不答。难牢笼:无法束缚。
- 明王道:说明王者之道。周南存国风:周南保存了古代的国风诗。
- 笔削:指书写文章。示来世:给后世的人看。
- 斯文:指文化、学术。代天工:代替上天创造万物。
- 及门三千徒:指门徒众多。尽若麻中蓬:比喻门徒众多,像麻丛中的蓬一样。麻中蓬:形容人多拥挤。
- 功过尧舜:比喻其功绩和品德超过了尧舜。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帝王。《尚书》载:“大禹治水有功,天下为之称誉,故帝舜禅位,荐之于贤良,而命之尧。”
- 吾生恨独晚:我一生遗憾自己生得太晚。恨:遗憾。独晚:晚了。
- 束脩:旧时学子初见师长时献上的礼品,用白布包裹着的熟肉。谅难从:谅:通“谅必”,一定。从:跟随。
- 私淑:私下里向他学习。诵其书:诵读他的书,表示敬仰。拳拳:敬爱的样子。仰仪容:仰望他的形象。仪容:容貌仪表。
【赏析】
此诗作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时诗人陈鉴已四十六岁,在朝中任太常丞、集贤校理等职。陈鉴曾因直言劝谏而被贬知随州,后又官复原职,并升为礼部郎中。本诗是他对友人俞仲基的答诗。
诗的上半部分写陈鉴的生平遭遇。开头两句,点出陈鉴在陈国的境遇,说他的行李都空了,这是实写。接着又写陈鉴在陈国的处境。虽然陈国国君曾向他请教,但他没有回答,后来就离开了陈国。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管鲍之交”。据《列女传》载:齐国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互相称道对方的长处和才能。后来管仲贫困潦倒,鲍叔牙却一直支持他。后来管仲当政做相,鲍叔牙被封在莒地,管仲去拜见他说:“当初我们贫贱相交,现在你富贵了,为什么这样疏远我呢?”鲍叔牙说:“不是这样,是我了解你的才能,所以推举你当了齐国的相。我和你相交几十年,始终不了解你的才能。”管仲听到这话后,十分惭愧。陈鉴在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表示他虽然受到国君的重用,却没有得到重用的机缘,只好离开陈国。
中间两句写陈鉴对陈灵公的态度。陈灵公曾向陈国大夫问政,但陈鉴没有回答,于是离开陈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陈鉴虽受陈灵公重用,却不为其所动,不为其所惑,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下面四句写陈鉴的政绩。陈鉴在陈国任职期间,曾提出“固穷”之说,主张统治者要安守贫困,不要贪图富贵;主张君主要虚心纳谏,不要刚愎自用;主张君主要勤修德业,不可骄傲自满。这些主张都是针对当时陈国的形势而言的。
最后四句赞扬陈鉴的功德。陈鉴的门徒很多,他的学问和道德都很高深,可以与古代的圣贤相比拟。他的文章流传后世,成为千古不朽之作。他为人谦虚谨慎,尊敬老师,对老师非常崇敬。
全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充分表现了陈鉴的人品和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