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鸟何不至,碧梧空好枝。
百世一巢阿,千年一鸣岐。
虽云有其名,谁得常见之。
余生去古远,仰愧闻而知。
仲尼叹吾已,楚狂歌德衰。
燕雀争高骞,白日喧枭䲭。
箫韶在虞廷,此物当来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的鉴赏要着眼于诗歌的内容以及形式两方面分析,重点注意关键句的赏析。解答时,首先读懂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具体答题。
(1)“凤鸟何不至”,是说凤凰为什么不来。这是诗人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和愤懑。“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鸟能致百兽,象征吉祥,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何不至”,“何不……?”是反诘,表现了诗人的激愤之情。这里诗人借“凤”来比喻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
(2)“碧梧空好枝”,是说梧桐虽美,但无人采摘,徒增悲怆。“空好枝”,指梧桐虽有美好枝条,却没有人来采摘。这一句是写景兼抒情,以景寓情,托物言志。诗人用碧梧自比,暗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
(3)“百世一巢阿,千年一鸣岐。”是说凤凰有百世的巢穴,也有千年的鸣叫。“巢阿”“鸣岐”均指凤凰栖息的地方,喻示着诗人的理想追求和远大抱负。这里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有高洁的志趣、远大的抱负,但是却难以实现。
(4)“虽云有其名,谁得常见之。”意思是:虽说它有名字,却很少有人能够见到它。“常”通“尚”,还有,还。诗人在这里运用设问的方式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5)“余生去古远,仰愧闻而知。”意思是:我一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现在仰头惭愧,只听到别人对我的称赞,自己却没有做出什么成就。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生平遭遇的概括,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6)“仲尼叹吾已,楚狂歌德衰”,是说孔子感叹自己的才华已经被消磨掉了,楚国狂人歌颂道德已经衰败。孔子叹息自己的才华被消磨掉,楚狂人歌颂道德衰败,这是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楚辞》。“仲尼叹吾已”,孔子叹息自己已经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了,这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楚狂歌德衰”,楚狂人是楚国的一个狂人,他歌颂道德衰败,这是屈原的《渔父》中的句子。
(7)“燕雀争高骞,白日喧枭䲭。”是说燕子和麻雀争相高飞,白天乌鸦叫声嘈杂。“争高骞”“喧枭䲭”,都是形容燕子和麻雀争相飞翔,乌鸦在白天大声地鸣叫。燕子和麻雀争相飞翔,乌鸦在白天大声地鸣叫,这是诗人通过自然现象来讽刺那些小人小人得志,小人得志则小人猖獗。
(8)“箫韶在虞廷,此物当来仪。”是说箫韶还在虞廷演奏,这种宝物应当出现。“箫韶”,指舜时的乐舞,箫韶在虞廷演奏,是说舜帝的乐舞仍在演奏。“此物”,指箫韶,“来仪”,出现。诗人用典,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希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能的愿望。
【答案】
译文:
凤凰为什么不来到呢?
为什么不来呢?
百世都只在阿地筑巢,
千年都在岐山鸣叫。
虽然说有这个名字吧,可谁又常常看见它呢?
我活着的时候已经离古时很远了,
仰望天空惭愧听见别人的称扬。
孔子叹息我的才华已被消磨殆尽,
楚国的狂人歌颂道德已经衰废。
燕子与麻雀争相高飞,
太阳下的乌鸦聒噪不停。
管乐的乐曲还在虞舜的朝廷上吹奏,
这个宝物应该出现了。
赏析: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的不平之气。诗人借助古代典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的苦闷和愤慨。首联“凤鸟何不至”,诗人用反问的手法,表明自己怀有高才远见,但却受到压抑,不得伸展。颔联“百世一巢阿,千年一鸣岐”借用“巢”“鸣”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颈联“虽云有其名,谁得常见之”则是诗人的自我感叹。尾联“仰愧闻而知”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最后两联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与自我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