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双桂如玉树,众木摇落正芬芳。
淮南偃蹇有何异,月里娑婆无此香。
连理合时兄弟好,带花移后子孙长。
岁收金粟三千斛,天富燕山窦义方。
双桂堂为俞伯刚
堂前双桂如玉树,众木摇落正芬芳。
淮南偃蹇有何异,月里娑婆无此香。
连理合时兄弟好,带花移后子孙长。
岁收金粟三千斛,天富燕山窦义方。
注释:
- 双桂堂:指堂名。俞伯刚(1653-1724),清藏书家、文学家,字仲密,号南楼,浙江德清人。
- 堂前双桂:指双桂堂前两棵桂树。
- 玉树:比喻桂树的挺拔秀美。
- 众木摇落:指秋天树叶脱落的景象。
- 淮南偃蹇:用《淮南子》中“偃蹇”来形容竹子坚韧不屈的姿态。
- 月里娑婆:形容桂花香气袭人,宛如在月光下的幽静之处。
- 连理:指双生的树枝。合时:适宜的时机。
- 带花移后:指移植桂花后,仍然保持原有的香气。
- 金粟:比喻桂花。
- 天富:形容富有。燕山:地名,这里泛指地方。窦义方:即窦义方,可能是俞伯刚的朋友或门生,以清廉著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桂花的诗。诗的第一句“堂前双桂如玉树”,描绘了双桂堂前的两颗桂花树如同玉树一般挺拔秀美。第二句“众木摇落正芬芳”,则写出了秋风吹过,树叶飘落,但桂花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香气。第三句“淮南偃蹇有何异”,用《淮南子》中的“偃蹇”来形容竹子的坚韧不屈,与前两句形成了巧妙的对比。第四句“月里娑婆无此香”,则表达了诗人对桂花香气的独特感受,仿佛它在月光下更显得幽静迷人。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对桂花的美好寓意,表达了对人生和友情的深刻理解。第五句“连理合时兄弟好”,意味着当两人关系融洽时,就像双生的树枝一样紧密相连;而第六句“带花移后子孙长”,则希望后代能够继承这种美好品质,继续繁衍兴旺。第七句“岁收金粟三千斛”,则是说每年收获的桂花可以装满三千斛的谷仓,体现了丰收的喜悦;而第八句“天富燕山窦义方”,则是对朋友窦义方的赞誉,说他的财富就像天空一样广阔,令人羡慕不已。
整首诗通过描绘桂花的美丽,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友情和理想的追求和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