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缣作襜褕,襜短才至髀。
钱刀人有之,劝郎行仁义。
注释:
①襜褕(chān yā):即“襜襦”,古代妇女的一种短袄,用细丝织成。
②钱刀:指钱币上的刀形图案。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全诗共四首,每首都以“折杨柳枝”起兴,借咏物来表达对时政的不满和对仁义道德的追求,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前三首都是从衣饰上入手,第四首则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即钱刀人有之,劝郎行仁义。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向往。
首句“折杨柳枝歌四首”,交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杨柳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作象征春天、爱情等意象。这里的“折杨柳枝”可能是指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诗人用“其三”来表明这是第三首诗歌的内容,与前两首形成了呼应。
第二句“织缣作襜褕,襜短才至髀”,描绘了一幅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在这里,“缣”(jiān)是一种丝织品,“襜褕”则是用这种丝织品制成的短袄。这句诗通过描写劳动者的辛劳,突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现象。
第三句“钱刀人有之,劝郎行仁义”。这里的“钱刀人”指的是那些靠金钱交易、剥削他人为生的人。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钱财,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放弃追求仁义道德的道路。而“劝郎行仁义”则是对这些人的指责和讽刺。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咏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诗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