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之山,高□虔溪日喧豗。
章江不让贡江去,二水争道谁雄魁。
飞湍直下三百尺,十八滩溜殷其雷。
怪石如鬼出水底,矗者虎牙伏者虺。
轻舟一叶触即粉,江鱼鼓腹不我哀。
虔城十万八千户,今者白骨撑成堆。
荒榛官道人迹绝,白昼遨嬉狼与豺。
有虎小于狸飞而食,虎腾蒿莱野豕怒,触人大树为之摧。
豪猪激矢矢飞射,黄沙漠漠天倒埋。
岭头行子望岭哭,招魂涉江归去来。
逆毛九尾啼我侧,行人听之色死灰。
虔之山,自崔嵬。
山北高台止孤树,长号为我山崩颓。
高台虽崩台中石骨不得朽,应见西生日月江东回。

虔之山,高□虔溪日喧豗。

【注释】虔之山,高耸入云的虔溪(今江西修水县)在日出时分发出喧哗的声音。

【赏析】“山”字起兴,点出主题。“高□虔溪”,写山之高峻,与下句相呼应。

章江不让贡江去,二水争道谁雄魁。

【注释】章江和贡江都发源于虔之山,两条大江在这里交汇。

【赏析】“不让”、“争道”两词写出了两条江河的气势,表现了两条河流竞流的景象。

飞湍直下三百尺,十八滩溜殷其雷。

【注释】飞湍直下,形容水流非常急;殷其雷,形容水声如雷鸣。

【赏析】“飞湍”、“殷其雷”两个比喻,既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两条大江的雄浑磅礴之势,又写出了河水的浩荡奔流。

怪石如鬼出水底,矗者虎牙伏者虺。

【注释】怪石像鬼一样从水面露出来,有的像老虎的牙齿,有的像潜伏着的毒蛇。

【赏析】“如鬼”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怪石的形状,“矗者虎牙伏者虺”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怪石的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轻舟一叶触即粉,江鱼鼓腹不我哀。

【注释】轻船划过江面,水花四溅。江中鱼儿跳跃翻滚,好像在为轻船鼓腹。

【赏析】这两句诗以“江鱼鼓腹不我哀”反衬“轻舟一叶触即粉”,表现了江水的澄澈透明和江鱼生活的自由欢乐。

虔城十万八千户,今者白骨撑成堆。

【注释】虔城(今江西赣州市)有居民十万八千余户。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人感到痛心疾首。“白骨撑成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乱所造成的悲惨场面。

荒榛官道人迹绝,白昼遨嬉狼与豺。

【注释】官道上长满了荒草野树,没有人行走。白天,一些凶暴之徒游荡嬉戏,如同狼和豺一般。

【赏析】这两句诗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腐败,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有虎小于狸飞而食,虎腾蒿莱野豕怒,触人大树为之摧。

【注释】有一只小虎像狐狸那样飞翔吞吃野兔,还有一只老虎在蒿草丛生的地方咆哮怒吼,有时还会把树木撞倒。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凶猛的动物和凶猛的人之间的斗争,表现了动乱时代的黑暗现实。

豪猪激矢矢飞射,黄沙漠漠天倒埋。

【注释】豪猪用箭射人,箭矢飞向天空;沙土飞扬,天幕低垂压住了天空。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使读者感到一种压抑的气氛。

岭头行子望岭哭,招魂涉江归去来。

【注释】岭头的行人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岭痛哭,他请求死者的灵魂回到家乡来与他团聚。

【赏析】诗人通过“望岭哭”、“招魂”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对亡人的深深怀念。

逆毛九尾啼我侧,行人听之色死灰。

【注释】九尾猫尾巴向上翘起,眼睛炯炯有神。它朝我扑过来,使我吓呆了。

【赏析】“逆毛九尾”这一形象化的语言,不仅使猫显得威猛可爱,而且使猫的形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色死灰”则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伤和绝望。

虔之山,自崔嵬。

山北高台止孤树,长号为我山崩颓。

【注释】虔之山地势雄伟险峻。山北的高台上只有一棵孤树,我对着这棵孤树大声呼喊,希望它能阻止山体崩塌。

【赏析】诗人面对巍峨的山峦,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这种感叹既是对自然界力量的感叹,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山虽高台虽独木,不应见岁月江东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