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明月逼寒辉,萧寺清樽烛渐微。
岂为浮屠甘断肉,那堪急难见无衣。
悲歌酒肆人相泣,弹剑思家客未归。
世事可知公莫舞,秋风不少故山薇。
【注释】
1、大设:即广设。
2、普贤寺:在杭州灵隐山麓,唐代名刹。
3、夜分:半夜时分。
4、萧寺:即香积寺,位于今杭州西湖西南的玉泉院内。
5、断肉:佛教戒律之一,指僧人食肉为非,故称吃荤腥之物为“断肉”。
6、急难:突然发生变故或困难之时。
7、弹剑:弹拨乐器名。
8、公莫舞:公莫,古乐府《鸡鸣》篇中之语,意谓“你莫再舞弄了”。
9、秋风:借指秋天。
10、故山薇:旧时乡居的野菜名。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普贤寺与友人相别时,有感而发的。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分手时的情状,最后两句点出赠别之意。前六句以景起兴,情景交融,意境幽远;末两句以情结篇,余音袅袅。全诗风格沉郁悲壮,感人至深。
此诗前半首写月夜相别,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后半首写送别之情。
第一二句写月夜相别的情景。首句说“大设蔬食”,即设斋备饭,准备送客。次句“招予”即招引我,“普贤寺夜分踏月相送”,说明是在月下相别的。这两句用典。“普贤寺”是当时名刹,诗人和友人在此相别,自有一种离愁别绪,但未直说,而只从送别说起。“江城明月逼寒辉。”这句是说,江城的明月,光华逼人,把清冷的光辉洒满大地。江城就是今江苏南京。“萧寺清樽烛渐微。”萧寺,即香积寺,故址在今浙江杭州灵隐山。“清樽”指酒杯,“烛渐微”即蜡烛快要燃尽了。这句写萧寺的清幽环境与送别的凄凉气氛。这里既写环境又写心情,二者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三四句承上启下。“岂为浮屠(佛)甘断肉”,意思是说,难道是为了追求佛教的教义而不惜杀生吗?“那堪急难见无衣。”意思是说,怎能忍受在遇到紧急困难时,却缺少衣服穿呢!这两句是写送别时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五六句写送别之际的悲歌和泪别。“悲歌”是悲伤地唱着歌,“酒肆”是酒店,这里泛指饮酒之处。“人相泣”是说人们相互哭泣。“弹剑思家客未归”意思是说,弹奏着剑柄思念家人,而家人却还没有回来。“客未归”一句是写自己的心情。诗人与好友分别之后,心中充满惆怅,他想象着自己回到家乡,也应该是“弹琴看剑”,然而现在却是“悲歌酒肆人相泣”,不禁更加伤感。“弹剑”句中的“客未归”与前面“江城明月逼寒辉”、“萧寺清樽烛渐微”等句中的人事景物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在别离之际的悲怆情怀。
最后两句写送别之后的感慨。“世事可知公莫舞”,意思是说,世间的是非曲直我知道,请你不要再舞弄文墨了;“秋风不小故山薇”,“秋风”即秋风,“故山薇”即山野的薇菜。这句是说,秋风不老,故乡的薇菜依旧生长,但我却不能再回去了。
这首诗前半首写江城月色下的送别场面,情调低沉哀婉;后半首则抒发诗人对离别后的无限感喟和对友情的珍重。全诗虽未直接说出赠别之意,而送别之情已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江东从事官时。当时诗人正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打击,因此诗中流露出一种愤慨不平之气。
这首诗以写月夜相别开始,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先从时间上写月夜相别;三、四句由地点上写相别,五、六句从人物上写相别;七、八句从情感上写相别。这样层层铺展,步步深入,使相别之情显得更为凄切。特别是结尾二句以“世事可知公莫舞,秋风不小故山薇”作结,既是对友人的规劝,又寓含了诗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