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文书每自随,临轩赐对独嗟咨。
衣经浣局时时御,发为边情渐渐丝。
延揽屡孤前席问,焦劳岂有近臣知。
空令玉辇升遐日,共撰冀巢劝进词。
【注释】
甲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
大行:指宋徽宗。大行,即“帝丧”,天子逝世叫“大行”或“大故”。
其五:此诗为第二首。
大内:皇宫之内。
文书:公文。
自随:随身带着。
临轩赐对:皇帝亲临殿阁与大臣们面对面地谈话。
嗟咨:叹息。
浣局:洗衣服的地方。
衣经浣局时时御:经常到洗衣房来,亲自洗他的衣。
边情:边境的形势。
丝:丝线,比喻头发。
延揽:引荐、提拔。
孤问:单独向别人提问。
焦劳:忧虑操劳。
近臣:近侍之臣。
共撰:共同撰写。
冀巢:指北宋灭亡后金人建立的金国。
劝进词:劝皇上登基即位的表文。
【赏析】
《大行挽词八首》,是作者于靖康元年(1126)所作,时值宋徽宗被俘北去,作者在金兵入侵中原之际,悲愤交集,写下了这组悼亡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个人生死离别的悲哀之情。
“大内文书每自随”一句,写出了诗人随扈徽宗出逃,身边总带着机密文件,随时可以应对紧急事务;“临轩赐对独嗟咨”则写自己虽身在禁中,但仍然得以面见皇帝,并得到皇帝的垂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徽宗的忠诚和对朝廷大事的关心。
“衣经浣局时时御”二句,写徽宗虽然被俘虏,但在宫禁之内仍要亲自处理朝政,而他自己也不忘关心国家的命运,时常来到洗衣房,亲自洗他的衣服,以表达对人民的关怀。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他忠于职守的一面,又透露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延览屡孤前席问”一句,写徽宗在金国的遭遇。他被金人俘虏,被迫接受屈辱的条件,成为阶下囚,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徽宗的信任和期望。他在诗中写道:“延览屡孤前席问”,意思是说,尽管徽宗多次受到侵犯和侮辱,但他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断向金人提出抗议和要求。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焦劳岂有近臣知”二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徽宗的忠诚和关心。尽管金人对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但诗人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相反,他认为只要坚持信念,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徽宗的关心和牵挂,还传达出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气。
“空令玉辇升遐日”,这句诗意味着徽宗在被俘虏后的日子里,一直生活在痛苦和不安之中。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绝望或者放弃。相反,他认为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当。
“共撰冀巢劝进词”,最后一句,诗人表示了自己将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献上自己的一切。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既是对徽宗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徽宗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