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桥延暝色,人外独闲凭。
藉草随樵牧,拈花礼圣僧。
风篁偏扫塔,渔火己传灯。
此意君应识,诗成寄剡藤。
【注释】
晚:傍晚。法喜寺:寺院名。在杭州灵隐寺后。
和:同“贺”,向人致意,表示庆贺的意思。百旃:唐代诗人王昌龄曾作《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来人们用“百旗”代指边塞。
凭:倚靠,倚着。
藉(jiè):铺在地上坐或卧的席子。樵牧:樵夫打柴,牧童放牧。
拈花礼圣僧:佛教故事,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有一只金色狮子口吐人王舍利,他手拈花示人王说:“此花天上独一无二”,于是佛诞生。此处喻指王昌龄对王之涣的赏识和推崇。
风篁:竹林中的风声。偏扫塔:偏指一边,扫塔即扫除灰尘,比喻打扫庭院。
渔火己传灯:渔火:渔人晚上燃火取鱼的灯光。这里指寺庙中和尚夜晚点燃的灯火。
君应识:你应当了解,你应该知道。
这首诗是王昌龄写给王之涣的一首酬答之作;也是王昌龄对友人的一次热情赞颂。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王昌龄早年与王之涣交好,二人志同道合,常相唱和,为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王昌龄的诗歌以七绝见长,尤工五律、七绝。《出塞》《龙标野戍》、《闺情》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题选自《全唐诗》,原题下注“和王昌龄”。王昌龄和王之涣一样,都曾任过冀州衡水县尉,所以两人交往密切,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昌龄晚年贬官岭南,途经冀州时,曾作《饯别王昌龄》一诗,其中提到自己曾得到王之涣的推荐,而王之涣也曾得到过王昌龄的推重。王之涣于天宝十二载(753)考中进士第,授文安县尉,又改授汜水县尉,不久弃官归家,天宝十四载(755)冬,王之涣再次考中进士第,授冀州衡水县尉。王昌龄在《送王屋山冯居士序》中说:“余昔游河、朔之间,得二贤士……余故以‘河、朔’为号。”可见王之涣曾给王昌龄写过信,邀请他去河、朔一带游玩。王之涣在《送别》一诗中写道:“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说明他们曾一起到河、朔游玩。因此,王昌龄写这首诗就是回赠王之涣的。
首句写日暮时分到达法喜寺,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次句点明题意,表明诗人独自闲步溪桥之上,倚栏远眺,欣赏着落日余辉映照在溪水中的美景。第三句描绘出一幅樵夫放牧、牧童归家的田园生活图景。第四句则运用典故赞美了僧人的虔诚之心。第五句描写风吹竹林发出沙沙响声,扫去塔上的尘埃,使塔显得更加庄严神圣。第六句则以渔人点亮灯笼来照亮黑夜的江面为例,形象地写出了僧人夜间修行的情况。最后两句点明了酬答之意。诗人要告诉王之涣:你应当了解,你应该知道,我的诗写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些浅陋之作,而你的诗才更是无人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