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利少主,矫制诛扶苏。
一念误国人,三说感李斯。
望夷眩鹿马,赤族诚天诛。
吾闻金日磾,出身本降俘。
霍光受遗诏,共负成王图。
大哉社稷臣,戒之用小夫。

【注释】

赵高:指秦朝末年权臣赵高,他曾假造诏书杀害秦二世子婴,立秦王子婴为帝。少主:年轻的皇帝。矫:借。扶苏:秦始皇长子,后继位为皇帝,名嬴胡亥。诛:杀。

一念误国人,三说感李斯。

李斯:秦朝大臣,始皇死后,他与赵高等策划政变。望夷:地名,在今安徽毫州东南。眩鹿马:指陈涉的起义军。赤族:指陈胜、吴广等领导的起义军。天诛:指上天的惩罚。

金日磾:西汉初年名将,原为匈奴人,后投降汉朝,封为侯。降俘:战败被俘的俘虏。霍光:西汉名臣,武帝时辅政,后辅佐昭帝、宣帝。成王图:指汉宣帝刘询即位前,霍光辅政。

大哉社稷臣,戒之用小夫。

社稷:国家,这里指朝廷。小夫:指那些小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描写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感慨和忧虑。全诗结构严密,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首句“赵高利少主”,开篇就点明了事件的主角——赵高。赵高,秦朝末年的一个权臣,曾假造诏书杀害秦二世子婴,立秦王子婴为帝。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在这里,诗人用“利”字来形容赵高的手段,既揭示了他的狡猾和残忍,又暗示了他背后的阴谋诡计。

第二句“矫制诛扶苏”,诗人继续展开描述。扶苏,秦始皇长子,曾继位为帝,后因赵高的诬陷而被迫自杀。这里的“矫制”一词,既指赵高伪造的诏书,也暗示了他对国家的背叛。而“诛”字则表明了赵高的冷酷无情和决绝态度。

第三句“一念误国人”,诗人进一步揭示赵高的行为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赵高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无辜的生命,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国家的极大伤害。诗人用“误国”二字概括了赵高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担忧。

第四句“三说感李斯”,诗人转而描绘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李斯。李斯,秦朝大臣,曾协助秦始皇制定一系列政策,后来因谋反而被赐死。这里的“三说”指的是李斯被赐死的三个原因:谋反、通敌、不忠。诗人通过对这三个原因的列举,揭示了李斯的罪行所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第五句“望夷眩鹿马”,诗人再次提及赵高。望夷是地名,位于今安徽毫州东南。赵高在这里发动政变,杀害了陈涉等人。诗人在这里使用了“眩鹿马”这个典故,意指赵高利用陈涉等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赵高的手段,也表达了诗人对赵高野心的揭露和批判。

第六句“赤族诚天诛”,诗人转而描述了陈胜、吴广等起义军的情况。陈胜、吴广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在反抗秦朝的过程中,虽然最终失败被杀,但他们的行为却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和支持。诗人在这里用“赤族”一词指代起义军,表达了对他们英勇斗争精神的赞扬;用“天诛”一词指代上天的惩罚,暗示了起义军的悲剧命运。

最后一句“吾闻金日磾,出身本降俘”,诗人以金日磾为例,指出了他的出身背景。金日磾原为匈奴人,后归顺汉朝,被封为侯爵。这里的“降俘”指的是战败被俘的俘虏。诗人用金日磾的故事来说明即使是出身卑微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小人,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话或承诺。

这首诗以赵高、扶苏等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绘和分析,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感慨和忧虑。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引用,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