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淇水沬之乡,无复诗人赋采唐。
多士已谭周礼乐,郎官应选汉循良。
花栽春雨文书静,竹送薰风枕簟凉。
相望宜阳浑咫尺,夷门把别意何长。
【注释】
悠悠:深远;淇水沬之乡:即“淇县沬”,地名,在今河南淇县南。
多士:指众多的人;已谭:已经谈论或议论过。
熏:风的别称;薰风:温暖和煦的风。
夷门: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胡知县的一封书信。胡知县原长任淇县知县。诗从问候开始,然后抒发离别之情。全诗以“淇”字起兴,用笔轻快,情致缠绵,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诗人离开淇县,想到友人也一定离开,而友人离开后又不知去往何方,于是诗人发出“无复诗人赋采唐”的感叹。这两句中,“赋采唐”指的是《诗经》的《国风》,《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共分十五国风,其中《鄘风》为鄘邑之诗。《鄘风》中有一首诗名为《载驰》,其中有“我行其野”、“我不见兮”等句,可见作者此时正处在旅途之中。所以,“赋采唐”可以理解为诗人赋诗于《载驰》。“赋采唐”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赋诗于淇县。不过,后者更符合诗意,因为“赋采唐”的“唐”是指《诗经》中的《唐风》、《魏风》,而非《国风》中的《鄘风》。
接下来四句是对友人离去原因的猜测与推测。诗人认为友人之所以离开淇县,是因为“多士已谭周礼乐”。这句中的“多士”指的是众多的人,“谭”是议论的意思,“周礼乐”指的是周代的礼乐制度。这里,诗人将友人比作众多的人中的一个,他们议论的是周代的礼乐制度。诗人猜测友人可能想学习周代的礼乐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的修养。“郎官应选汉循良”一句,则进一步推测友人可能想要成为汉朝的循吏。这里的“郎官”指的是郎官,也就是皇帝身边的官员,他们负责选拔人才。“汉循良”指的是汉朝的循吏,也就是那些遵守法律、廉洁奉公的官员。诗人通过这两点推测出友人可能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前一句是“花栽春雨文书静”,意思是说春天里,雨水滋润着花儿,使文书静静地摆放在那里。这里的“花栽”指的是花圃,而“春雨”则是春天特有的雨,它给万物带来生机与活力。而“文书静”则意味着文书安静、宁静。这里的“静”可以理解为静态,也可以理解为寂静、安静。在这里,诗人用“春雨”“文书”这两个词来比喻友人所处的环境。后一句是“竹送薰风枕簟凉”,意思是说竹子送来了阵阵清风,使人感到枕头和席子都变得凉爽了。这里的“竹”指的是竹子。这里的“薰风”指的是和煦的春风。这里的“枕簟凉”则意味着枕头和席子都变得凉爽了。这里的“凉”可以理解为温度低,也可以理解为舒适、惬意。在这里,诗人用“竹”“薰风”“枕簟”这三个词来比喻友人所处的环境和氛围。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与期望。前一句是“相望宜阳浑咫尺”,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彼此之间却如此接近。这里的“相望”可以理解为互相观望,也可以理解为互相思念。这里的“宜阳”指的是宜阳山,位于今河南宜阳县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我们彼此之间却如此接近,仿佛就在眼前一样。后一句是“夷门把别意何长”,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在夷门告别,但心中的情感却久久不能平复。这里的“夷门”指的是夷门关,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关隘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在夷门告别,但心中的情感却久久不能平复,这种情感是多么的深厚啊!
这首诗通过对“淇水”、“周礼乐”、“汉循良”等关键词的使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开淇县的原因的猜测与推测,以及他对友人离去后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祝福与期望。全诗以“淇”字起兴,用笔轻快,情致缠绵,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