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山南十八州,雁门关顶四时秋。
沈郎带眼浑依旧,领得千军紫塞游。
【注释】: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北接长城,西南接宁武,东北接大同,是长城的重要关隘。
【赏析】:《送代北镇抚沈将军》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行诗。全诗以“雁门关顶四时秋”为题,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寄寓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代北山南十八州,雁门关顶四时秋。
沈郎带眼浑依旧,领得千军紫塞游。
【注释】: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北接长城,西南接宁武,东北接大同,是长城的重要关隘。
【赏析】:《送代北镇抚沈将军》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行诗。全诗以“雁门关顶四时秋”为题,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寄寓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注释】 歌风台:指汉代王粲在荆州作赋《登楼赋》时,曾登高眺望汉水东流之景,因怀念故国而作此赋。后人们以“歌风台”代称怀古之作。 高台秋日草荒凉,故老犹能说汉皇:“高台”是汉水东流的一座小山,山上有台;“故老”,指过去在荆州作赋时的友人;“说汉皇”是回忆当年王粲作《登楼赋》时所怀想的汉帝刘秀。 歌罢三侯悲击筑:“三侯”指汉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和孝明皇帝刘庄,他们都是西汉有名的皇帝
诗句释义 - 君家古清友:表示对方家世背景或家族地位的尊贵。这里的“古”可能指历史悠久,“清”则可能指的是高洁。 - 携共阿咸游:这里提到“阿咸”,是古代的两位智者,孔子和子贡,常在一起谈论学问或人生问题,所以这表达了与对方共同探讨学问或人生的意味。 - 远道隔千里:表明双方相隔甚远。"远道"意味着距离遥远,"隔千里"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显示出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 - 别怀长九秋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闻说洛阳令,三年政已成。 - 注释:听说洛阳的县官已经任职三年,他的政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翻译:听说洛阳的县官已经担任了三年的职务,他在这期间治理有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赏析:此句通过“闻说”引出主题,直接点明洛阳县官的政绩,为后文的赞扬和期待做铺垫。 2. 循良今汉吏,风俗古周城。 - 注释:现在的县官是循良之才,他的治绩堪比古代的周朝。 -
【注释】 悠悠:深远;淇水沬之乡:即“淇县沬”,地名,在今河南淇县南。 多士:指众多的人;已谭:已经谈论或议论过。 熏:风的别称;薰风:温暖和煦的风。 夷门: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胡知县的一封书信。胡知县原长任淇县知县。诗从问候开始,然后抒发离别之情。全诗以“淇”字起兴,用笔轻快,情致缠绵,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翻译: 1. 万石冈头紫翠围,白云㳅水护柴扉:万石冈头被紫色和绿色的树木环绕,像屏风一样。白云㳅水(指山涧水流)守护着这座简陋的茅屋,显得十分宁静。 2. 石炉火冷僧初定,野径苔荒客到稀:石炉中的火已经熄灭,僧人刚刚安顿下来。野径上长满了青苔,行人很少,显得有些荒凉。 3. 绕砌山泉浮潋滟,隔江云树入霏微:绕着石堆的山泉波光粼粼,仿佛是金银闪烁
注释: 寄语郕州长,何时过洛中。 寄信给郕县的喻知县,问他什么时候能到洛阳? 两舍许,不得一尊同。 我们两个住在两户人家的隔壁,却不能一起饮酒欢庆。 客思瞻秋月,乡书迟早鸿。 我思念故乡,盼望着书信的到来,希望它能像大雁一样早来。 覃怀临别处,每憾太匆匆。 我在覃怀(地名)有一处住所,常常感到遗憾和匆忙。 赏析: 这是一首写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的诗。诗人在洛阳与朋友相约相聚
注释: 1. 阮郎旧隐青山里,故宅如今是佛家。 - 阮郎:指过去的某位阮姓的男子,这里可能暗指一个曾经隐居山林、生活简朴的人。 - 旧隐青山里:过去在青山之中隐居,过着清静的生活。 - 故宅如今是佛家:现在的住宅被改为了佛教场所。 2. 似有天人散花雨,若为溪女饭胡麻。 - 天人散花雨:形容天空中飘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雨,非常美丽壮观。 - 若为溪女饭胡麻
【注释】 表侄:表亲的侄子。罗师尚,即罗隐。辟四川掾,指任四川县衙的佐官。捷音,指捷报传来,成都指成都府。坐见,坐着等待。属,隶属。降王,指唐僖宗皇帝。系,拴系。子去惊传三语掾(yùn),儿子离去后有急事来报。惊,紧急、惊慌;传,传递。三语,指三条信息。掾,佐吏,官名。人,指来人。喜得万金书,喜信是说朝廷赏赐的钱财很多。万金,指一万两金子。马嘶古栈秋风晚,马嘶声在古栈道上回荡,秋风已晚。秋高马快
诗句释义 1 “喜共江山住” - 描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 2. “相邀不遣童” - 指邀请朋友时,无需仆人陪同,直接邀请即可。 3. “栖迟浮世事” - 表示远离尘嚣,享受简单生活。 4. “寂寞古人风” - 表达对古典文化的怀念与向往。 5. “步屦幽亭上” - 形容漫步于幽静的亭子之上的闲适情景。 6. “吟诗高阁中” - 在高楼上吟诵诗歌,享受高处的灵感与宁静。 7.
游神光寺登道山亭读曾南丰先生撰碑不见神光解吐虹,满亭苔藓旧游空。 译文:我无法看到神光寺的辉煌景色,满亭的苔藓见证了我的旧日游历。 注释:神光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职方诸贡归王会,贤守遗碑见士风。 译文:从各地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贤明的太守留下了不朽的碑文。 注释:职方:古代官署名,主管土地和户籍事务。诸贡:来自各地的贡品。王会:皇帝举行大典时举行的朝会。
吾慕陶征君,拂衣轻去就。 栖鸟恋旧林,归云忘出岫。 巾车返柴荆,环堵植松柳。 东皋课种苗,南山歌种豆。 田父时过门,葛巾与漉酒。 五斗愧折腰,浮名果何有。 注释: 1. 吾慕陶征君:我仰慕陶渊明这位隐士。 2. 拂衣轻去就:拂去衣袖,轻松离开世俗的束缚。 3. 归鸟恋旧林:归来的鸟儿依恋着旧日的树林。 4. 归云忘出岫:归去的云彩忘记了从山峰中升起。 5. 巾车返柴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登三水钓鳌台》中的前四句。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1. 高哉钓鳌台,桀立几百尺。 注释:这是指钓鱼台的高度很高,有几百尺(古代的长度单位)。桀立在这里形容建筑雄伟壮观,矗立于天地之间。 2. 秋风一登临,浩荡望不极。 注释:秋天的风很大,站在高台上俯瞰远方,视野开阔,看不到边界。这里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由的向往。 3. 吾闻苏老涧,乃是任公匹。 注释
“周公躬吐哺,四海心归仁。”这两句诗意味着周公亲自进食,以示对天下人的关怀和仁爱。周公,即周公旦,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这一行为象征着他对天下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天下人。 “三叔乃流言,岂非骨肉亲。”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在这里,“三叔”可能指的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他在商朝末年被商纣王囚禁后出走,成为周文王的谋士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所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原诗: 饯中书写诰赵彦珍 奉天锦诰出黄麻,五色晴云绚紫霞。 彩笔承恩香染处,掖垣初日上葵花。 1、译文: 在京城里为赵彦珍书写了诏书 奉天的诏书从黄麻纸发出,五彩缤纷的晴云绚烂紫色霞光。 用彩笔书写诏书,承蒙皇帝恩宠,被香气所染之处,太阳初升照在葵花上。 2、注释: - (饯)古代的一种礼节,送别时设宴庆祝。 -
【注释】 过淮北:即《送杜审言之晋阳》诗中的“属地有秋草,连山经晓霜”,意为在淮河流域的北部驻马休息。征骖(cān):指战马。骖,马旁的马,古代常以三为数。 山色回看净若蓝:意指远望群山,只见山色如洗,湛蓝无瑕。回看,回头看。 为问故乡何处是,三千里外隔江南:意思是想问你,你的故乡在哪里呢,你我相隔千里,你身在江南,而我却在塞北,真是天各一方啊。为,表疑问语气。故乡,泛指家乡。江南
注释: 甲马营中紫气消散,铜驼巷陌草木萧萧。 何人共赏天津明月,杜宇鸟在寂静的夜晚无声啼叫。 译文: 甲马营中的紫色云气已经消散,铜驼巷陌上的草木也显得萧瑟凄清。 谁能和我在天津月下一同赏月,只有杜宇鸟儿在寂静的夜晚无声地啼叫。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洛阳夜景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洛阳的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甲马营中紫气消”,描绘了洛阳甲马营中的紫色云气已经消散,给人一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