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行练川村,路逢庞眉叟。
邀余入室坐,日晚时近酉。
大儿运粮回,赛神有鹅酒。
酒白浮莲花,郎君能饮否。
我问运粮事,父子开笑口。
往年一船夫,二十去八九。
其去心不平,官粟入私瓿。
金吾羽林府,揭债十分厚。
索钱人下乡,彼此遭毒手。
儿女虚畜养,田宅浪看守。
债根生利叶,均被他人有。
今年运粮好,皆赖邑父母。
子视乡邑民,一一亲训诱。
馀夫出资粮,行夫出奔走。
居止若无事,行者惟恐后。
京城货土宜,还家送亲友。
出门身更肥,馀粟各升斗。
快乐连妻孥,安静及鸡狗。
传闻朝进士,宰邑不能久。
秋将转风宪,心神惄如搊。
我闻野叟言,爽气自生牖。
黔黎不难活,一惠万家受。
陈诗继国风,采诗官盍取。
【注释】
闲:闲暇时
练川村:地名。庞眉叟:白发的老者。
室:家。酉:指傍晚。大儿:儿子。运粮回:运送粮食回来。赛神:举行祭祀活动,有鹅酒等祭品。郎君:丈夫的谦称。能饮否:能否喝酒?
我问运粮事:问我关于运粮的事情。父子开笑口:父子俩笑了起来。
往年:指过去。船夫:搬运粮食的民工。心不平:心里不平衡。官粟:官府分配的粮食。私瓿:私人的容器。
金吾羽林府:指皇宫中的禁卫军。揭债:向别人借钱。十分厚:借了很多钱。
索钱人下乡:向农村索取钱财的人。遭毒手:受尽苦痛。
儿女虚畜养:子女虚耗在养育上,没有实际用处。田宅浪看守:田地和房屋被随意占用,无人看管。
债根生利叶:借来的钱生出利息。均被他人有:都被其他人占有。
今年运粮好:今年的粮食运输很好。皆赖邑父母:全靠地方官员的帮助。
子视乡邑民:你对待乡里的人民很亲切。一一亲训诱:对每一个人都亲自教导。
余夫出资粮:其他的农民出力运送粮食。行夫出奔走:搬运粮食的民工们奔波忙碌。
居止若无事:生活安定,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行者惟恐后:走路的人惟恐走慢了。
京城货土宜:京城购买适合当地气候的农作物。还家送亲友:回到家乡把亲友送回家。
出门身更肥:离开家乡,自己变得更加富裕。馀粟各升斗:剩下的粮食可以分给每一个人。快乐连妻孥:妻子和孩子都很开心。
安静及鸡狗:家里安静,鸡狗也安宁。传闻朝进士:听说朝廷中的读书人。宰邑不能久:做县令的时间不会很长。
秋将转风宪:秋天将要被调到御史台。心神惄如搊:心情烦躁不安,如同被揪住一样。
爽气自生牖:清新的气息从窗户中散发出来。黔黎难活:黔黎,百姓的意思。难活,难以生活。
一惠万家受:一次恩惠,让千家万户受益。
陈诗继国风:写诗继承《诗经》的风格。采诗官盍取:何不采纳我的建议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曾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而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任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兼知制诰等职,因得罪宦官而被贬为同州刺史,后来出任河南府司录,又因触犯新唐宗朱温被贬为比部郎中、杭州刺史。公元820年前后为越州刺史,后任浙东观察使、同平相、东都副留守等职,最后官至尚书左丞。《旧唐书》本传记载:“稹性豪侈,喜游乐,不恤政事;每入官舍,所食不过数器菜肴;至于歌妓数辈,日费万钱。由是四方馈遗,路吏馈遗,不可胜纪。”这首诗就是作者任越州刺史时写的。
这首诗以“闲”字作为全篇的线索,描写了元稹在越州当刺史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开头两句是写元稹闲行于越州一带乡村时遇到的一位白发老人,邀请他进屋坐谈,并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已把一船粮食运回来了。第三句是说这位老人的儿子把粮食运回来以后,就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活动,有鹅酒供宾客们饮用。第四句是说这位老人的儿子不但能饮酒,而且能饮很多酒,可见其人非常豪爽大方。第五句是说元稹问他为什么儿子能把粮食运回来。第六句是说这位老人的儿子告诉元稹,他和父亲开颜大笑的原因是因为儿子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第七句是说以前有个船夫,二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因病去逝了。第八句是说船夫们的离去,心中都感到不公平,因为官府分配给他们的粮食都被他们私自藏起来,所以心里感到很不平。第九句是说在金吾羽林府里,有很多船夫欠下的钱,所以很多人都在那里讨要债务,结果双方都受到了惩罚。第十句是说那些讨债的人到乡下敲诈勒索,使得双方都很受折磨。第十一句是说由于儿女虚耗在养育上,没有实际用处,因此田宅和房屋都被随意占用,无人看管。第十二句是说那些债主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到处向人家借债。第十三句是说那些索债的人下乡的时候,大家都遭受了苦痛。第十四句是说那些儿女虚耗在养育上的人们,现在得到了解脱。第十五句是说那些曾经被害得心烦意乱的人现在变得安静了,连家里的鸡狗也都安宁了。第十六句是说那些曾经听到朝廷中读书人议论的人,现在的心情变得焦躁不安了。十七句是说元稹听到了这些议论之后,感到内心烦躁不安,就像被揪住了一样。第十八句是说黔黎难活,一惠万家受,意思是黔黎,即百姓的意思。难活,难以生活。一惠,指恩惠。这句的意思是一次恩惠,让千家万户受益。第十九句是说元稹写了一首诗,继承《诗经》的风格。第二十句是说诗人应该采纳他的建议吗?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件小事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以及为民请命、关心民生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