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信年来尚渺茫。
丛丛先遍野溪堂。
七弦欲下差排调,三弄拈来误倚腔。
檀晕紫,蜡烘黄。
一般傲雪与凌霜。
何缘未识林和靖,试共平章孰肯降。

春信年来尚渺茫

丛丛先遍野溪堂

七弦欲下差排调,三弄拈来误倚腔
檀晕紫,蜡烘黄
一般傲雪与凌霜
何缘未识林和靖,试共平章孰肯降

诗句释义

春信年来尚渺茫

“春信”指的是春天的消息或象征春天来临的事物。“渺茫”形容模糊不清,不明确。这里表达的是春天的消息虽然存在,但仍然模糊不清。

丛丛先遍野溪堂

“丛丛”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溪堂”通常指溪流旁边的小亭子,此处可能用来比喻春天的景象。整个句子描述的是春天的景色遍布田野,生机勃勃。

七弦欲下差排调,三弄拈来误倚腔

“七弦”是指古琴等乐器的第七根弦,常用来代表音乐。“差排”是错落有致的意思,“三弄”则指古琴的三种不同弹奏方式。这句话描绘的是在演奏古琴时,由于手法不当,导致旋律走调。

檀晕紫,蜡烘黄

“檀晕”指的是檀木的颜色晕染开来,“蜡烘”则是用蜡烛熏染出来的黄色。这里的对比色彩,描绘出梅花在冬日里依然展现出独特的颜色变化。

一般傲雪与凌霜

“傲雪”和“凌霜”都是形容植物不畏严寒,能够忍受冬天的风雪。这里强调梅花具有这样的特性。

何缘未识林和靖

“林和靖”指的是唐代高士林逋,他以隐居和写诗著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林逋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未能像林逋那样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试共平章孰肯降

“平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讨论或评说。“孰肯降”即谁能投降。这句话可能意味着诗人在寻求一种平衡或和解的方式,希望能够与他人达成共识。

译文

春信虽至,却如迷雾般捉摸不透,满山遍野都铺展着野溪旁的小亭子。弹奏古琴时,七弦本应排列有序,却被我随意弹得支离破碎,仿佛三弄之间竟也有错音。这花的颜色,如同檀木晕开的色彩,又似蜡质在寒冷中被熏染的黄色,它们一样能在冰雪严寒中独自绽放。我常因未能理解林逋的高洁而深感遗憾,现在我想与你共同探讨此事,看看谁能真正地接受并放下这一切。

赏析

《鹧鸪天》作为宋代流行的词体之一,其内容多涉及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及个人情感等主题。《蜡梅》作为其中的第二首,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