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琴水亭夕,客至罢鸣弹。
况有樽中醪,斟之罄情欢。
濯足向清泚,披襟散尘烦。
仰见海上月,兼之天籁寒。
斋舍何萧条,蓬门若丘樊。
深竹读书处,百虫鸣夜残。
予怀良已舒,为君咏幽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重点字词赏析”,“表现手法分析”等,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作答。
(1)孤琴水亭夕,客至罢鸣弹:孤坐水亭夜幕降临时,客人到来,我放下了琴,不再弹奏。孤:独自。客:指客人。罢:放弃,停止。鸣:弹拨乐器。
译文:夜幕降临时,我一个人坐在水亭里,听到客人来了,放下琴,不再弹奏。
点评:诗人以“孤”字起兴,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幽深的境界。接着写“水亭夕”,点明了时间,也暗示着作者的心境。“客至罢鸣弹”一句是说因为有了客人的到来,自己才放弃了弹琴。从表面看,似乎在说因为客人而停止了弹琴,实际上,这是为了衬托出自己的孤独。
(2)况有樽中醪,斟之罄情欢:更何况还有美酒,斟满酒杯尽情欢乐。况:况且;何况。樽中醪:指酒。斟:把酒杯中的酒喝掉。罄:用尽。情欢:尽情欢乐。这两句的意思是:更何况还有美酒,斟满酒杯尽情欢乐。
译文:更何况还有美酒,斟满酒杯尽情欢乐。
点评:诗人在描绘完“孤琴”之后,又写到了“樽中醪”,饮酒解闷,借酒浇愁,进一步表现了自己的孤独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并不消极,而是乐观向上。
(3)濯足向清泚,披襟散尘烦:洗足向着清凉的泥水,敞开衣襟散去世俗的烦恼。濯足:洗脚。泚:同“淜”,泥水。向清泚:洗脚向着清澈的水。披襟:敞开衣襟,散发。
译文:洗脚向着清凉的泥水,敞开衣襟散去世俗的烦恼。
点评:这句诗描写了诗人洗脚向泥水的情景。诗人面对清澈的泥水,心情豁然开朗,感到身心轻松愉悦。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
(4)仰见海上月,兼之天籁寒:抬头仰望夜空的明月,它与天地间的自然之声融为一体,显得十分清冷。仰见海上月: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月亮。兼之:与……相融合。
译文:仰头看见天上的明月,它与天地间的自然之声融为一体,显得十分清冷。
点评: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仰见海上月,兼之天籁寒”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人置于大自然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清高、恬淡、宁静、超然的境界。
(5)斋舍何萧条,蓬门若丘樊:我的书斋多么荒凉,就像破旧的茅草屋一样。斋舍:书房。蓬门:简陋的门,这里代指茅草屋。若:好像。
译文:我的书斋多么荒凉,就像破旧的茅草屋一样。
点评: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书斋的破败不堪。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和厌倦之情。
(6)深竹读书处,百虫鸣夜残:在深竹环绕的读书处,百虫鸣叫声在夜晚渐渐消失,只留下寂静的月光。深竹:浓密的竹林。读书处:书房。百虫鸣夜残:百虫鸣叫的声音在夜晚渐渐消失。
译文:在深竹环绕的读书处,百虫鸣叫声在夜晚渐渐消失,只留下寂静的月光。
点评:这两句是对前面“斋舍何萧条”的回应与补充。诗人在书斋内读书时,百虫鸣叫的声音渐渐消失,只留下寂寞、清冷、宁静的气氛。这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又是诗人内心的独白。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7)予怀良已舒,为君咏幽兰:我已经心满意足了,现在为你吟唱《幽兰》。怀:心里怀着某种情感或心事。良:确实。
译文:我已经心满意足了,现在为你吟唱《幽兰》。
赏析:本诗写诗人在郡斋水亭中与友人夜饮畅谈后的心情。开头二句写水亭夜景:“孤琴”句写主人在水亭夜半停琴,听客弹琴;“况有樽中醪”句写主人因有美酒相伴而放胆开怀地畅饮起来;“濯足”句写主人洗脚于水中,欣赏着清凉的泥水;“披襟”句写主人敞开衣襟,任凭尘世烦恼消散于自然之中。结尾二句写主人仰望夜空的明月,与自然融为一色;最后以书斋冷落、百虫无声收尾,表达了主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愿。全诗意境清新、优美,语言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以清雅的笔墨,抒发了诗人在仕途失意后的闲适、自得和淡泊情怀,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