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是子渊方是广,才如曾点始为狂。
自惭末学何为者,孤负恩言鬓欲苍。

诗句释义及赏析

志是子渊方是广,才如曾点始为狂

释义: 立志要像孔子那样广博,才能如同曾参和冉求那样超然物外。

自惭末学何为者,孤负恩言鬓欲苍

释义: 自我反省,觉得自己的学识不足以担当重任,辜负了蜀王的期望,以至于发鬓渐白。

注释

  • 志是子渊方是广:志向应当如孔子那样博大精深(子渊,指孔子)。
  • 才如曾点始为狂:才能应如曾参、冉求般超然洒脱(曾点,指曾参和冉求)。
  • 末学:未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
  • 孤负恩言:辜负了蜀王的厚望与信任。
  • 鬓欲苍:头发渐渐变白,暗示年岁已高。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的志向和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识的自卑和对蜀王期望的愧疚。诗人将自己与圣人孔子相提并论,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道德追求。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的才能是否真的能达到“狂”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修养的高要求。全诗流露出浓厚的文人气息和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焦虑。

评析

方孝孺作为明朝的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自我认识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反思和对比圣人孔子,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也展示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然而,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使得诗人最终未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成为了后世评价他的一个重要方面。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识之士都面临着政治抉择的问题。《谢蜀王抚问赐药六首》中的第二首便是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境写照。诗中通过对比自己的志向和能力,以及对蜀王期望的愧疚,反映了诗人在面对权力和道德选择时的纠结与矛盾。而《次韵谢蜀王六首·其二》则是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对自身能力和责任的一种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