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到天平寺,云白秋清山更奇。
落木声中森万笏,古台高处有穹碑。
鸣钟未入支郎院,下马先瞻范相祠。
祠下云泉流不住,悠悠千古动遐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十年不到天平寺,云白秋清山更奇。”
“十年”可能指的是王勃离开故乡的时间,也可能是指他在长安等待官职的漫长时光。
“天平寺”是位于现在的南京的一座古寺,可能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云白秋清”形容天空中白云如雪,秋日的天空也格外清澈明朗。
“山更奇”则表明这里的山景奇特美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落木声中森万笏,古台高处有穹碑。”
“落木声”可能指的是秋天树叶落下的声音,也可能是指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
“森万笏”形容树林密集,好像有很多笏(古代官员用的象牙笏板)堆积起来一样。
“古台”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某个古老的建筑,也可能是指寺庙的整体结构。
“穹碑”是指高高的石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第三句:“鸣钟未入支郎院,下马先瞻范相祠。”
“鸣钟”可能是指寺庙里的钟声响起,也可能是指在寺庙外听到的钟声。
“支郎院”可能是指支郎庙,这是一座供奉支郎神的寺庙。
“范相祠”则是指范仲淹的祠堂,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进入支郎院之前,就已经通过钟声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崇高地位和历史影响。
第四句:“祠下云泉流不住,悠悠千古动遐思。”
“祠下”指的是范仲淹祠堂的位置。
“云泉”可能是指寺庙附近的自然景观,也可能是指寺庙内的一种象征性的“泉水”。
“悠悠千古”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历史的深远。
“动遐思”则是指在这些古老建筑和自然景观面前,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于天平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深刻感受。通过对寺庙周围景色的生动描述,以及对于历史人物范仲淹的敬仰之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历史遗迹的热爱,以及对古人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