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路烽烟接,山城柝堠明。
地中龙虎气,天外鼓鼙声。
冀北巳传跸,淮南未寝兵。
书生惭战略,叨首亚夫营。
江路烽烟接,山城柝堠明。
地中龙虎气,天外鼓鼙声。
冀北巳传跸,淮南未寝兵。
书生惭战略,叨首亚夫营。
诗句释义
- 江路烽烟接:描述从江边到道路的连绵烽烟,象征战争或紧张的局面。
- 山城柝堠明:山城中更站的警钟(柝)响动,表明警戒和安全。
- 地中龙虎气:暗示地方有强大的力量或能量,可能指地理或文化的重要性。
- 天外鼓鼙声:天边的战鼓声,象征着远大的目标或雄心壮志。
- 冀北巳传跸:指河北地区已经结束战斗,恢复和平。
- 淮南未寝兵:淮河流域尚未停战,战事持续。
- 书生惭战略:虽然学识渊博,但对实际的战略战术感到惭愧或不足。
- 叨首亚夫营:自谦没有资格或能力参与高级军事指挥,像古代名将周亚夫那样的职位。
译文
在这条通往叶判府的道路上,烽火不断,边疆的警报不断,显示出紧张的战斗状态。山城的更站响起清脆的警钟,表明此地戒备森严。在大地深处,似乎蕴藏着龙的威猛与凤的优雅,而天空之外,鼓声响彻云霄,如同战鼓擂动,预示着战事的延续。河北之地已告平静,战事已息,然而淮水之畔却依然烽烟四起。我身为书生,虽有满腹经纶,却对自己的军事谋略感到羞愧,不敢轻易涉足高级军事指挥的领域。
赏析: 结合历史典故增强诗歌意境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和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战场的描写,传达出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安定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心。使用“地中龙虎气”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也隐喻了该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和政治意义。最后,诗中的自我反思,展示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仍然怀抱天下苍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