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吊古洛城边,一望川原思渺然。
绿野堂堙空宿燕,洛阳城废不闻鹃。
成周故国寒烟外,汴宋诸陵夕照前。
独有涧边流水在,沧波东去自年年。
【注释】
吊:凭吊。涧:溪流。沧波:水深浪阔的样子。东去:向东流逝。自:自然地,不知不觉。
【赏析】
此诗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诗人由洛阳怀古,感慨万千,抒发了对北宋灭亡的悲愤之情。
开头两句:“春风吊古洛城边,一望川原思渺然。”春天的风,吹过洛阳城郊,凭吊着那早已消逝的朝代,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川”指平原,“原”指丘陵。“渺然”,形容思绪无限,遥远无边。
“绿野堂堙空宿燕,洛阳城废不闻鹃。”绿野堂已变成一片废墟,曾经栖息过的燕子又飞回那里去了。洛阳城中的杜鹃鸟已经不见了,连那声音也听不到了。
“成周故国寒烟外,汴宋诸陵夕照前。”成周是商代和西周的都城,在河南安阳附近,故址在今河南省汲县一带。这里指洛阳旧城。“寒烟”点出时序,说明已是冬天,洛阳城四周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汴宋诸陵”,即汴河与宋国(商丘)的许多帝王陵墓所在地区。“夕照”指落日余晖,映衬着昔日帝王陵墓。这一句写景,渲染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气氛。
“独有涧边流水在,沧波东去自年年。”“流水”即涧水或溪水。“沧波”指水波浩荡,这里用“东去”来形容流水不停向前,年复一年。这是说,虽然洛阳城早已荒芜破败,但那潺潺流淌的涧水流却依然不息地向东奔流,它不会因岁月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此诗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正被贬到黄州(今属湖北)。他离开京城,来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黄冈。在一次春游中,他登上东坡,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洛阳怀古》。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借咏怀古迹抒发自己忧谗畏讥、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雄浑,语言流畅,韵调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