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染翰在江船,留客高歌对酒筵。
风振云林时飒飒,岸回石濑故溅溅。
丹霄鹤唳牙樯侧,碧海龙吟玉斝前。
已激壮怀频鼓铗,不劳别调更鸣弦。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前二句写舟中听张子鱼歌的情景。“清秋”二句,点出时间,说明是在秋天;“风振”、“岸回”二句,写江船的动态:风在吹动树林,发出飒飒之声;水从岸边流过,溅起水花。“丹霄”“碧海”,点明地点:高高的云天,碧波荡漾的大海。“鹤唳”“龙吟”,写出了鹤声嘹亮、龙鸣震耳的声音。“已激壮怀”句,表明诗人听到这些声音后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不劳别调”二句进一步抒发这种感情:用不着再去弹奏别的曲子来表达我的情怀了。
【答案】
译文:
秋风吹拂着江上的船帆,我在这里留客饮酒高歌。
风在林间吹动,发出飒飒声响;水流冲击岸边,溅起一片水花。
高高的云天上,传来鹤唳之声;碧波荡漾的海上,传来龙吟之音。
已经激起了我心中的豪情壮志,用不着再弹奏其他的曲调来表达我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江船上听到张子鱼歌声时的激动心情。全诗以“清秋”“江船”为题,描绘了一个清秋日暮江上听歌图。诗人于清秋之时,在江船之上,与友人共赏秋色,同饮醇酒,同时聆听张子鱼的歌,其乐融融,不禁感慨系之。
首联点出时令和环境。诗人在清秋时节,在江船上,留客高歌对酒,自然要想到这江上秋景和这江上秋景中的歌声。一“清”字总领全篇。颔联描写江船的动态:风在林间吹动,发出飒飒声响;水流冲击岸边,溅起一片水花,生动而传神。颈联写听觉感受。高高的云天,传来鹤唳之声;碧波荡漾的海上,传来龙吟之音。两两相映,意境优美。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已经激起了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诗人于此时此地,听到张子鱼的歌声后产生强烈共鸣,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此诗。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丹霄”“碧海”分别形容天上、海上的景色;又用“飒飒”形容江风的声音,“溅溅”形容江水的流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秀丽的山水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江上秋色和江上秋景中的歌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