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元祚去,四海遭乱离。
群雄互驱逐,戎马纵横驰。
降城贩国者,比比忘忸怩。
坐令疆宇蹙,百二山河隳。
桓桓忠宣公,耿耿匡济资。
蚤负经纶具,晚镇舒江湄。
七年握兵符,裒集多义师。
控禦既云备,抚辑亦己绥。
奈何荆楚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哲理,并能够在赏析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考查了评价诗人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把握诗中重要意象的含义;②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包括词义和手法;③体会作者的感情;④分析诗歌的结构;⑤概括诗歌的主题;⑥理解诗句的意思。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即“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答案】

译文:当年元朝衰乱,天下遭逢战乱。各路群雄互相驱逐,战争连年不息。投降敌人出卖国土,这些人一个个心安理得。致使疆土日蹙,山河破败。忠宣公英气逼人,耿耿忠心辅佐朝廷,经世致用,晚年镇守舒州。七年执掌兵符,聚集大量军队。控御边疆完备,安抚百姓也很得力。但为何荆楚之地,却有如此多的叛乱。

注释:昔:以前;余:我;庙:祠堂;去:衰微;乱离:战乱、动乱;戎马:指战事;降城贩国者:指背叛国家投降敌方的人;忸怩:羞愧的样子;坐令:致使,使……受到;疆宇:疆土;百二山河:指江山;桓桓:雄壮的样子;耿耿:忠诚的样子;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具:通”俱”,全部、全部地;江湄:指长江边;裒集:聚集;云:语助词;抚辑:安抚;□□□□□:代指叛乱之事。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元至正十六年的追忆。诗中通过叙述元末战乱中,忠宣公匡扶社稷、安定民心的历史功绩,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