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晏霜雪零,扬帆入烟雾。
赤手绾铜章,远向睢州去。
赫赫张许忠,耿耿晏刘誉。
人远迹可寻,莫叹来何暮。

【注释】

睢州:今属河南,在今河南省东部。

张许忠、耿耿晏刘誉:均用典,指唐代名将张巡与许远,以及宋代名将范仲淹和晏殊。张巡、许远为安史之乱时的睢阳城守将,后以“睢阳三杰”称颂;范仲淹为宋仁宗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则曾任宰相,二人均为北宋名臣。

“人远迹可寻,莫叹来何暮”,是说虽然人已经远去,但事迹是可以追寻的,不必为时间而叹息。

这首诗是送别陈知州赴任睢州的诗作,全诗四句,每句七字。首二句写送别的情景。岁末霜雪纷纷扬扬降落大地,此时已到了冬季,正是风高浪急的季节,船只能扬帆入烟雾。第三句写即将远行的陈知州。他手无寸铁,却能掌握大印,将要到远方去上任了。第四句写陈知州前程似锦。赫赫有名的张巡、许远,耿耿有声的晏殊,都是他的楷模。

【赏析】

此诗是送别陈知州赴任睢州的诗作,诗人运用典故,表达对陈知州的美好祝愿。

首联“岁晏霜雪零,扬帆入烟雾。”描绘的是一幅冬日景象图。诗人用“岁晏”点出时令,又着一“霜”字,写出了天气严寒,雪花纷飞的寒冷场景。同时,“岁晏”二字也暗含着岁月蹉跎之意,暗示陈知州年事已高,仕途可能不顺利。然而,尽管天气严寒,寒风凛冽,陈知州却毅然扬帆起航,进入茫茫的烟波之中,展现出了一股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颔联“赤手绾铜章,远向睢州去。”则进一步描绘了陈知州的壮志凌云。诗人用“赤手”来形容陈知州手无寸铁,毫无依仗,但却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掌握着重要的职位和权力。同时,“绾铜章”这一动作也形象地表现了陈知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最后一句“远向睢州去”,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深化和升华。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陈知州的美好祝愿和期待,也暗示了诗人对陈知州未来道路的认可和支持。

颈联“赫赫张许忠,耿耿晏刘誉。”则借用了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张巡和许远、晏殊和刘禹锡作为典故,赞美了陈知州的品质和成就。张巡和许远都是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的英雄,他们的事迹被后人赞颂不已;晏殊和刘禹锡则分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都堪称一流。这些历史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层次,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联想余地。

尾联“人远迹可寻,莫叹来何暮。”是全诗的总结性语句。它再次强调了陈知州虽然已经离开了这里,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却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仰。同时,“莫叹来何暮”也寓意着诗人对陈知州未来道路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陈知州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