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未有生,天地本无此。
忽此从何来,天地遗渣滓。
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
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
逍遥无何乡,庸非所居里。
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
渊明千载心,先生会深旨。
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
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
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

这首诗是大庾邓德温的挽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慨。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大庾邓德温自挽诗卷:这是一首挽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2. 此身未有生,天地本无此:诗人感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开始,而天地之间原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生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起源的困惑和对自然的敬畏。

  3. 忽此从何来,天地遗渣滓:诗人忽然意识到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一切都是天地间的残留之物。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来源的疑惑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

  4. 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当生命被清除干净时,一切生物都将停止飞奔,归于静止。这里诗人用“渣滓”比喻生命,用“飞奔”比喻生物的运动,通过对比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5. 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一旦生命回归自然,这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6. 逍遥无何乡,庸非所居里: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认为真正的住所不在于世俗的地方,而在于内心的宁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7. 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为何要担心忧愁和喜悦?一切随时间变化,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理解和对世俗得失的超脱。

  8. 渊明千载心,先生会深旨:陶渊明的心境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先生(指邓德温)理解并领会了其中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思想的崇敬和对先生智慧的认可。

  9. 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栗里和梅峰之间的距离很近,仿佛就在咫尺之间。这里诗人用“相望咫尺里”形容距离很近,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0. 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白杨树常常伴随着悲伤的气氛,黄土中也藏着蝼蚁等小动物。这里诗人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世态炎凉和社会的腐败现象。

  11. 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诗人在感叹世态炎凉的同时,也认为先生(邓德温)对此已经看得非常清楚,无需再为世事烦忧。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情的看法以及对先生超然物外的态度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