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荒台空突兀,隋堤残柳正萧疏。
耕夫不识市朝变,野寺犹存宫殿馀。
士惯悲歌成故俗,土含磷血已穿渠。
抱城浊浪何时息,汉策今惭总不如。
【注释】
霸主:指隋炀帝。荒台:即隋炀帝的行宫遗址。空突兀:指行宫已经荒芜,无人管理。隋堤:即隋朝时修建的汴河堤防。残柳:指隋堤上的柳树已枯死。萧疏:凋零稀疏,衰败冷落。耕夫:指在田间耕作的老农民。不识:不知晓,不了解。市朝:市集、朝廷,指朝代更迭。野寺:荒野中的寺庙。犹存:仍然存在。宫殿馀:指宫殿的遗迹尚在。磷血:比喻鲜血,这里用来形容战乱后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状。穿渠:指被战火焚烧成废墟。抱城:指环绕城市的护城河。浊浪:指战乱时的混乱景象。汉策:汉朝的国策、政策。总不如:完全比不上。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历史的诗,写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是诗人对汴梁(开封)隋炀帝故址的感慨。
首联“霸主荒台空突兀”,感叹霸业难继,荒淫无道而终至身败名裂。
颔联“隋堤残柳正萧疏”则描绘了昔日繁华一去不复返,只有荒凉萧条的景色依旧,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悲哀。
颈联“耕夫不识市朝变,野寺犹存宫殿馀”,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战争的影响,让老农不识王朝更替,而古迹依然存在,但已被战火摧残得面目全非。
尾联“士惯悲歌成故俗,土含磷血已穿渠”,指出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混乱,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悲愤的歌唱方式,并且战乱使得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尸骨遍野。
这首诗通过对汴梁隋炀帝故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深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