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已恨庭帏远,又去长安大路西。
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
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
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
注释:长安已恨庭院远,又离长安大道西。
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
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
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
译文:在长安已经感到庭院遥远,又离开长安大路西行。
八月石田间的庄稼刚成熟小麦,几户人家没有听到公鸡打鸣。
山谷里晚上容易起云,路上偏僻草木丛生到了膝盖。
哪天能够解下官印回家去呢?太行山脚下我安家落户吧。
赏析:“长安已恨庭帏远,又去长安大路西。” 长安已恨庭院远,又离长安大道西。这句诗是写诗人离开长安的心情。长安即都城。庭帏指内宫。这两句说自从离开朝廷以后,就怨恨朝廷离自己太远了。又离长安大路西,说明诗人离开长安后,又离开了京城大道西行。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诗人从长安到三岔驿,路途遥远,远离政治中心,心情自然十分复杂。“长安”一词,既表达了对京师的眷恋之情,也透露出作者对朝廷的留恋和失望之意。
“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 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这是写诗人来到三岔驿时的情景。八月时节,正是麦子成熟的时期,田野上一片丰收的景象。而此时,诗人却只看见几户人家的茅屋中传来公鸡打鸣的声音,显得格外清幽宁静。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田野的图景:稻田里的庄稼已经成熟,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几只公鸡在茅屋中鸣叫,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生动的景色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同时,这也为接下来的抒情作了铺垫。
“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 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这是写三岔驿附近的景色。诗人站在山脚下,眺望远方的群山,只见山顶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山路崎岖难行,周围草丛茂密,几乎看不到路的痕迹。这两句诗描绘了三岔驿附近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山路险峻、草丛茂密等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同时,这也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 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这是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和憧憬。他想到了挂冠而去的那一天,那时他就可以回到太行山下那枝栖息的地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的“挂冠”一词,是指辞去官职、不再为官的意思。诗人通过表达自己渴望归隐的愿望,表达了对自己官场生涯的无奈和厌倦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旅途风景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三岔驿周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