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晦有本性,之子亦何宜。
坐石頫幽遐,看云陟嵚崎。
岚光逗蓬户,谷声清蕙帷。
由来丘壑质,岂伊轩组期。
时逢山中叟,杳然歌紫芝。
【注释】
题宜山:诗题中的宜山,是诗人的故乡。显晦:《周易》有“显而易”之说,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容易显露出来,而内在的真实本质不易显现。之子,指我。坐石:坐在岩石上。頫(fǔ):俯视、向下看,这里指仰视。幽遐:幽远、渺远,形容景物的深远和高峻;亦:也;嵚崎:山峰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峰峦突兀,不可攀援。岚光:山间云雾缭绕时的光辉。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户,用以比喻山野小屋,这里指隐居的茅屋。谷声:山谷中的回响。清蕙帷:用蕙草编织的帐幕,这里借指隐居之所。紫芝:灵芝,这里指仙草。轩组期:指富贵荣华之期。由来:从来,自古以来。丘壑:指山川、田野等自然景观。质:本性、本质。岂伊:难道。轩组期:指世俗的荣华富贵之期。时逢:时常遇到。山中叟:指隐士。杳然:遥远的样子,这里指隐者不问世事。歌紫芝:唱起《紫芝》这首曲子。
【赏析】
本诗为五言律绝,共8句40字。此诗前四句写宜山的自然风光,后四句写宜山的隐士情怀;前四句写宜山的山水之美,后四句写宜山的隐士之风。全诗语言朴素无华,意境幽深隽永,风格清新自然,堪称咏山水之作中的佳作。
首联以“显晦有本性”点明宜山山野之地,与世俗之人形成鲜明对比。“显晦”,既指事物表面的显露与隐藏,也含有“是非善恶”之意。这里的“本性”,即指隐者的本性——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不愿被名利所束缚。“之子”,是对宜山这个地名的泛称,暗指宜山的人。“亦何宜”三字,表达了作者对宜山人性格特点的赞赏之情:宜山之人虽身处山林之中,却有着一颗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颔联“坐石頫幽遐,看云陟嵚崎”,描绘了宜山山峦的壮丽景色。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只见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坐石”指的是坐在岩石上欣赏美景,“頫”(fu)是俯视的意思,形容诗人仰望山峦时的心情。“幽遐”指幽静深远,“嵚崎”指山峰高耸、险峻。两句诗通过描写宜山的山势地貌,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为全诗营造了一个静谧、幽远的氛围。
颈联“岚光逗蓬户,谷声清蕙帷”,进一步描绘了宜山的自然环境。诗人走进山间小屋,只见窗外的山间云雾缭绕,给小屋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那山谷中的回响,似乎在诉说着宜山的古老传说。“岚光”指山间云雾的光辉,“逗”是吸引的意思,“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户,象征着简陋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山居生活。这两句诗将宜山的自然环境与隐居的生活紧密相连,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宜山的静谧与美好。
尾联“由来丘壑质,岂伊轩组期”,表达了宜山人对于世俗功名的态度。诗人感叹于宜山人的品格——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而非外界赋予的名利地位。“丘壑”原指山间的平地和沟壑,这里引申为隐居之处;“轩组期”则是指世人眼中的追求与期待。诗人通过对比宜山人和世俗之人的追求与心态,表达了对宜山人品德的赞赏之情。
本诗以宜山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对宜山人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宜山的独特魅力及其隐士文化的魅力。诗风质朴自然,意境悠远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